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孟子所说"性"的含义有三点:指人性中异于禽兽的部分;性善是先天的;指人性中能够为善的动机。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性善"实际上是一个理论假设",性善"的论证属于循环论证。但是",性善"在价值导向和理论基础方面仍有重要意义,结合荀子的"性恶"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它的价值。

  • 标签: 孟子 性善论 逻辑
  • 简介:摘要: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孔子的仁的学说,并将它发展为更加理论化、系统化的“性善”学说。孟子的“性善”,是人性本善,其推测发明的原因与孟子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相关。孟子宣扬性善,在孟告之辩中,让其真正树立起来,不仅仅要靠驳倒论敌,还需要从正面立论对性善做一些说明,最后孟子以形而上学作为性善的终极根据。虽然孟子的“性善”在理论上有所缺欠,但其所蕴含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

  • 标签: 孟子 性善论 论证过程 逻辑缺陷
  • 简介:性善是一个"传统问题",但其具体意蕴则体现在"自我"的追问与反思之中。只有将作为传统问题的性善与作为做具体追问者的"自我",纳入、整合到"问题性情境(生存困境)"之中才能进入性善阐释的通道。从生存自身困境出发,性善的阐释要避免形式主义,而要紧扣着内容本身,即不是采取一条认知主义取向的形式性路径,而是让充盈着内容的生命存在活动自身得以绽露。理智之思根源于生命存在活动,以之为出发点,以之为内容,以之为目的。思作为生命存在活动中的内在觉悟,避免了舍而不耘、拔苗助长的"本心之失",使得生命存在活动成为丰盈内容与理智觉悟的浑融为一。存在活动与思之觉悟的统一,奠基于并融合于"必有事焉"的具体行事活动。在孟子哲学中,一直被忽略和掩盖的"行事"概念,具有基础性意义,是领悟性善真意的根基。由此,追问性善意蕴的生存困境,与作为理解孟子性善根基的具体行事活动,就融会一体,并将性善的意蕴昭示为哲学式的生存活动自身,经由"说我者"之追问而生成、造就出本己的内容。

  • 标签: 性善论 人的存在 问题性情境 必有事
  • 简介:性善说由来已久,但是在孟子以前性善说没有得到系统详细的论述.孟子从人与动物的细微区别上详细阐述了人性本善,并指出了人性虽善,但是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为了在后天的生活中保持人的善良本性,不至于使人性变恶,孟子又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孟子的人性论及其修养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人性 人性本善 修养方法 和谐社会
  • 简介:孟子对孔子的人性进行了拓展与重构,建构了性善.孟子坚持主张性善,这是建立在人内在本具善的本原的基础上的,认为主现因素是造成后天善恶悬殊的内在原因.反思及澄清孟子性善学说主旨及精神,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格建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 标签: 孟子 性善论 现代意义
  • 简介:本文从孟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性善"入手,从审美观、人格美的塑造、美感的普遍性规律及艺术美特征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孟子的美学思想。

  • 标签: 美学 思想 孟子 性善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18
  • 简介:虽然孟子对人性的认识还有局限,  孟子对人的道德属性和自然属性,孟子还认为

  • 标签: 主张性善 孟子主张
  • 简介:孟子以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舍生取义”、“富贵不可淫,贫贱不可移,威武不可屈”的士大夫精神享誉中国2000多年。但从现代心理学和公认的价值观角度看,孟子性善学说是传统中国社会(特别是宋明以来)虚幻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严重阻碍我国100多年前已开始而目前尚未完成的民族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建设。

  • 标签: 性善 虚幻 文化剖析
  • 简介:摘要孟子的“仁政”理论是对孔子、子思“德治”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虽成熟的“仁政”理论出自孟子,但其受思孟学派早期的政治思想影响是可以看到的,在上博简《从政》甲中有“不仁则无以行政”(第6-7简)己有“以仁行政”的思想提出,只是还没有形成“仁政”的思想体系。在此,我们结合思孟学派早期的政治思想来分析孟子的政治思想。

  • 标签: 孟子。&ldquo 性善论&rdquo 仁政学说
  • 简介:摘要:荀子主张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是后天化性起伪的结果。这种人性观是对孟子性善的补充与创新。荀、孟两者虽然对人性的看法不同,但都具有向善之心。此外,荀子、孟子在人性观的发端上也面临同样的“困境”,通过分析可知,荀子性恶有其可取之处,与孟子性善论本质一致。

  • 标签: 荀子 性恶论 发端
  • 简介:处于战国时期的孟子,深入探讨了人性论题,积极倡导性善说,并不是纯粹的思辨考证,而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孟子性善思想中,有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此为其面向社会的维度;有对杨、墨之异端思想和其它人性观点的激烈批判,此为其面向思想的维度;同时也有援引经典的方法,此为其面向传统和经典的维度。总之,孟子性善不应仅作抽象的理解,也当历史地具体地解读。

  • 标签: 孟子 人性 性善论
  • 简介: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人有理解和实践礼义法度的资质和才具,可以在后天通过自己努力磨砺,并在贤师和良友帮助下,化性起伪,而趋于善,并最终成为圣人。荀子"性恶"与孟子"性善"表面看起来大相径庭,但完整考察他们关于人性的思想,则是可相通的,而荀子实际上也有被误解之处。

  • 标签: 荀子 孟子 人性 善端 资质 才具
  • 简介:孟子认为人区别于禽兽的只是“人性善”,它源于人类共有的同情之心。因为人特有理性精神——反思能力,人人可以发现自己的“本心”,人人也可以成为“尧舜”。“人性善”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石。然而把“人性善”作为“平天下”功业的起点,也使其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巨大的消极意义。可是,现代人视人性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等等所决定,也使人类为了从精神家园逃离,失去了生存的终极意义。把“人性善”作为终极的价值理性或许可以拯救这一现代病。

  • 标签: 孟子 人性善 价值理性 现代诠释
  • 简介:摘要浅谈孟子性善与荀子性恶的异同,以及对人发展教育的积极影响

  • 标签: 性善论 性恶论 教育
  • 简介:<正>孟子性善之论和董子的性善之论是有很大差别的,孟子强调内心之善而董子强调"遵守名号",也可谓尊崇"三纲"之理。究其原因,在于两人理论形成之背景相差甚远。就孟子而言,其所处的战国时期,各诸侯王国在相互征伐过程中,难免崇尚武力而沦丧仁义。而与

  • 标签: 董子 三纲 深察名号 诸侯王 羞恶之心 救世
  • 简介:性善”是孟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即通汇儒家仁学传统,又发明了四端说,用人心为根基铸就成圣成贤的人生目标。通过分析当下高校德育教育,不难看出在高校德育工作进入新的历史视界的时候,亟需融贯古今以夯实自己的理论厚度。在孟子性善”的多重意蕴中,无论是反求诸己的自律精神还是持志养气的生命浩然,都可以裨助当代高校德育,让高校德育工作以更大的张力面对新的挑战。

  • 标签: 孟子 性善论 高校德育
  • 简介:性善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种伦理学的规定。这里的所谓"存在"乃慧眼窥破"天机"之事实,这种事实成为人之为人的形上根基。性善作为一种存在,须在具体境域中方能发用,故儒家重视家庭人伦关系,倡导差等之爱。这是要在具体境域中让这种存在切实震动起来,以便培育壮大,然最终亦必然走向兼爱。明了人作为一种形上存在,则标举性善乃是必然的,荀子斩断了人与天的关系,只实在地看人,其标举性恶亦是必然的。尽管荀子讲性恶,但并非为恶张目,而是希望通过"化性起伪"而引人向善。但这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故荀子隆礼重法。故性恶只能成就政治人与社会人,绝不能成就宗教人,而要成就宗教人必自性善始。作为存在性善,可通宗教,亦必通宗教。

  • 标签: 性善 存在 境域 宗教
  • 简介:慈善活动本质上讲是一种善的修为,孟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性善"。"不忍人之心"是其性善理论的出发点,并认为也是人们发出行善举动的心理根由。本文试从孟子的人性中富含的良知良能、义利价值观、仁政学说挖掘宝贵的早期慈善思想,从而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勃兴提供自然基础、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 标签: 性善 义利观 民本 仁政 慈善
  • 简介:孟子认为,统一的人性根源干人心,人心之善性是人性的内在特质。但人心之善性只是一种“善端”,当受到强势的耳目之欲和外在环境的抑制时,人极易“放其良心”而弃善为恶,“放心”是人们违法犯罪的根源。因而,必须制定相应的礼法规范以教化人,使人自觉寻求其“放心”、存养其“良心”,不断强化人心之善性,抑制人欲之扩张,提升自身人格境界,从而弃恶为善。

  • 标签: 孟子 性善 放心 犯罪 礼法
  • 简介:50年代以来在英语国家的逻辑研究、大学教学和一般社会教育中逐渐流行起来的批判思维教育、论辩研究、谬误分析、新修辞学和非形式逻辑,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论证结构、评估问题的研究.对具体问题深究之细,前所未有;其专著之丰富与再版之快令人吃惊.然而,我国学术界对此所知甚少.只是最近才逐渐知道有"非形式(论证)逻辑"这回事.因此,向国内学人介绍近年来的论证逻辑著作不无意义.

  • 标签: 论证逻辑 非形式逻辑 谬误 哲学推理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