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这次维吾尔木卡姆学术研究讨会在北京召开,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对我来说,比以前更多的了解了木卡姆及其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且通过这种了解充实了和加深了对中国音乐的认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音乐工作者认识中国音乐还有一个艰苦的过程,在北京研讨木卡姆,在北京演出木卡姆,是对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中国音乐的推动。建国四十多年来,各个兄弟民族的音乐遗产的收集、整理、研究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绩,展示了一个中国音乐的广阔世界。这次会议的召开,也是一次内容丰富的成绩展览。我心目中的成绩,还不只是一件件工作成品,一篇篇研究论文,而是从这些成品这些论文所显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的宏伟工程,木卡姆的整理研究是这个宏伟工程的
简介:佛教在西域以及中土汉至南北朝时期所用音声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僧尼声明,二是僧尼以歌赞音声供养,三是世俗人等在寺院以俗界音声伎乐供养为用;对中土佛教之音声为用应该把握阶段性的变化。研究佛教进入中土初期之音声,最应把握佛教戒律的意义,考量佛教之于西域诸国所谓政教合一对以上样态之保障,认知佛教入中土诸多矛盾性之解决;经历了长期探索磨合,北魏文成帝时期沙门统昙曜面对中土佛教在戒律下的诸多矛盾提出以僧祗户和佛图户(寺户)供养寺院,经皇帝恩准遍及州县,之后百年中走出一条寺院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这是改梵为秦或称“改梵为鲜卑”的典型模式,为中土僧尼持戒修行提供保障;从伎乐供养的视角看,中土寺院在长期实践中由寺户分离出专事音声伎乐供养的群体——所谓“寺属音声人”。佛教之音声理念对其后的影响在于,唐代所有官属乐人以音声人相称,这还是建立在同一身份、“配隶之色”的基础之上;辨清以上问题,则可相对清晰把握云冈石窟伎乐造像之音声伎乐供养人的身份和存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