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陈寅恪先生曾经说到,学术研究的进展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新观念的引入,一是新材料的发现。我们习惯的想法,这似乎是两条并行而不相交的道路。
简介:<正>中国戏曲是由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组成。我国曾有300多个戏曲剧种,现在在舞台上存活的至少还有200多个。各个剧种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因此中国戏曲才格外丰富多彩,研究中国戏曲必须研究各个剧种的历史和艺术特点。研究历史又必须首先占有
简介:一黑龙庙在垣曲县解峪乡乐尧村放羊坪,西北距县城五十余里,东北距王茅镇二十余里,建于中条山余脉黑龙峰上。在群山环抱之中,黑龙峰兀然壁立,山脚下环以潭溪之水,名黑龙潭,为亳清河支流。其峰之雄,其水之幽,古今之人,至者无不叹为观止。咸丰元年(1851),当地文士王廷珪撰文曰:余社东北隅数里许,有曰黑龙潭。其峰萃然起于苍莽之中,亘数十里,尾蟠荒陬,首注
简介:本期发表的关于戏曲碑刻的一组论文,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西戏曲碑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编号:97IZW001。负责人:冯俊杰。
简介:本期发表的关于戏曲碑刻的一组论文,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西戏曲碑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编号:97IZW001。负责人:冯俊杰。
简介:一山西高平市马村镇康营村关帝庙内,现存碑刻四通。其中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舞楼碑记》在述说重修的原因时,顺便发表了几句关于祭祀演剧活动的看法,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戏曲审美观。而它所记的舞楼,在形制、用途上与一般的神庙戏台相比,
简介:修武一斗水村关帝庙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演剧酬神不可或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创修'歌舞楼五间'。借娱神而娱人,故而又修建了看楼。戏楼不仅用于演剧酬神,而且还用于村规民约中的罚戏演出,体现了春祈秋报、迎神赛社、高台教化等作用,也是戏曲文化传播和延续的一种途径和方式。一、关帝庙的创建与重修修武一斗水村地处河南修武和山西陵川交界的太行
简介:和顺县,今属山西省晋中市。春秋时为晋大夫梁馀子养邑,汉代为上党郡沾县、涅氏二县地,晋属乐平郡,北齐分置梁榆县。隋开皇十年(590),改名和顺,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620)改属辽州。宋熙宁七年(1074),省和顺入辽山县,隶平定军。宋元祐八年(1093),复置和顺县,隶辽州,金以下历
简介:北京东岳庙有座喜神殿,设在后罩楼东北角,殿角立有一石碑,民国十七年(1928)立,题名《梨园重建喜神殿之碑》,有陕西张鼎乾撰文,河南王廷弼篡额,概因二人为陕西、河南籍梨园弟子,有关二人的生平已无从察考。碑文记载,东岳庙原有旧喜神殿一座,在西廊,由南府伶人所建,
简介:一山西省河津市阳村乡连伯村西有后土庙一座,现存碑刻10通,记载了后土庙自元代以来的历史沿革。其中明万历十八年(1590)的《连伯里重修后土庙底创》碑,有重修乐庭的记载。碑高41公分,宽90公分,现嵌于献殿内西墙上。此碑及其它碑文所记乐楼的演变历史、演剧情况,对研究我国戏曲在山
简介:一山西晋城市城区五龙河西村五龙宫内,现存一通清顺治十七年(1660)王琎的《重创建五龙宫碑记》。碑高175公分,宽80公分,楷书,笏头,额篆"敕建五龙宫"五字。文字基本完整清晰。此碑不仅叙述了该庙自唐迄清的历史沿革,舞楼的重修、改造
简介:山西离石区,战国时为离石邑,西汉置离石县,属西河郡。东汉灵帝末郡县俱废,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复置县,北齐天保三年(552)改为昌化县,北周建德六年(577)改石州。明隆庆元年(1567)改为永宁州,万历二十三年(1595)永宁州并入汾州府,清仍之。民国元年(1912)改永宁县,次年复称离石县。1996年撤县设市,2003年由县级市改为市辖区。
简介:文章对上音图书馆馆藏齐尔品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阐述了齐尔品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与国立音专有关的活动,展现他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关切和以自己的艺术报答社会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简介:山西泽州县辛壁村位于晋城市城西18公里处,成汤庙建于村之正中。庙内现存明清及民国碑刻8通。其中明弘治十四年(1501)刻立的《创建礼乐楼记》碑,高138公分,宽68公分,笏头,下部有些漫漶不清,现横卧于山门东侧。碑中戏台的名称与
简介:芮城县位于山西省的最南端,是山西省的南大门,是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带,素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之美誉。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东接河南,西连秦川。芮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180万年前,西侯度即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并开始用火。虞芮争畔、虞芮让畔等古老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诗经·魏风》亦为采撷于此的古老歌谣。
简介:一、清震观及其歌台碑全文山西省晋城市巴公镇东四义村在清代属凤台县,村中清震观大约肇始于唐。据乾隆版《凤台县志·寺观》载:"清震观在东四义村,有天宝元年石幢,或者旧寺也。"同书"辑录"条对此石幢介绍
简介:新发现的这通元人碑刻,今存山西省沁水县西南约20公里的土沃乡下格碑村圣王庙内,发现时身趺分离,侧卧于正殿窗前。碑连额高169公分,宽73公分,笏头,正书,额篆"创修圣王行宫之碑",立于至治二年(1322)。此碑《山西通志·金石志》失于著录,亦为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所遗漏。新《沁水县志》有著录却未收碑文。碑中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一段舞庭描述值得注意,兹据拓本录其正文并略作考述于下。
简介:今山西晋城市古为泽州府晋城县,清雍正六年(1728)曾一度改名凤台。其北石店镇南石店村有一座虫王庙,现存清代咸丰六年(1856)碑刻一通。碑高215公分,宽73公分,正书,笏头,额篆"万善同归"四字,作者马铸式。碑中记载道、咸年间一次重修舞楼、看楼的过程,并提到祭祀虫王唐太宗李世民的原因,建庙方位对虫王之祭的意义等,均有考述的必要。这里先分段标点,录其正文于下:
简介:博爱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晋城为邻。秦时属野王县,汉时属河内郡,唐时曾设太行县,之后长期属河内县,为县辖清华镇。民国十六年(1927),划沁阳丹河之东、沁河以北十五图设博爱县,以清华镇为治所。新中国成立后曾属新乡地区,现归焦作市所辖。玉皇庙坐落在距博爱县城清化镇西北2公里的苏寨村。苏寨村也叫苏家寨村,现全村村民1400人,以陈姓
简介:清化镇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濒沁水。同治三年(1864)《重筑清化镇城碑记》曰:"北阻太行,南环沁水,尤为河北隩区。"①先秦时期,清化镇为鄈城;唐初置太行县,寻废为镇,划归河内(今沁阳)县。金大定元年(1161)改为清化镇,为河内县所辖;金兴定五年(1221),河内县设四镇,即武德、柏香、万善、清化。明清时期,清化镇为怀庆府河内县所辖。清顺治元
戏曲文献整理研究专题
汉剧文献整理的新成果——读《汉剧研究资料汇编》
山西垣曲县黑龙庙戏台碑刻考
平顺圣母庙宋元明清戏曲碑刻考
高平康营村关帝庙舞楼碑刻考述
修武一斗水关帝庙戏楼及其碑刻考述
山西和顺合山神庙剧场及其碑刻考
从东岳庙碑刻看旧京伶人信仰
河津连伯村后土庙明代舞楼碑刻考
晋城五龙宫清顺治碑刻里的文化内涵
山西离石石盘村圣母庙及其戏曲碑刻考
齐尔品与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相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泽州辛壁成汤庙明代乐楼碑刻考述
山西芮城唐代五龙庙及其乐楼碑刻考述
晋城东四义清震观歌台碑刻考述
新发现的一通含舞庭文字的元人碑刻
晋城南石店虫王庙舞楼看楼碑刻考述
河南博爱县苏寨村玉皇庙戏楼及碑刻考
博爱清化镇金龙四大王庙戏楼碑刻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