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在进入"英雄"风格的前五年(1798-1802)里,贝多芬的生平和创作都发生着剧烈的变革,初到维也纳的几年里他从多位大师手中习得严谨的创作技巧,同时艺术视野也得到了拓宽,1798年起他开始进入一个创作的爆发期,创作出个人的首批"经典"作品,其许多原创理念在其中不断闪现,但这五年的创作更多是对个人风格的摸索与过渡,其中原创与传统常常并行,在技巧上还没达到游刃有余的程度。试对这一"风格过渡"的界定与意义作出介绍,并通过《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来阐释这一时期贝多芬创作的风格特征。

  • 标签: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 c小调 Op.37
  • 简介:3.复三部曲式中的过渡在古典乐派时期,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不外乎单三部曲式或二部曲式。复三部曲式的中部大多为单三部曲式。做为复三部曲式之局部的三部或二部曲式与独立的三部或二部曲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里不再赘述。这里我们着重研究一下复三部曲式的中部与再现部之间的过渡

  • 标签: 复三部曲式 再现部 奏鸣曲式 小调 属和弦 展开部
  • 简介:文章从文化传播学、接受理论和歌剧史三个角度对普契尼歌剧在中华民国的演出、译介、观赏、创作及批评的历史状况做了系统性考察。研究证实,普契尼歌剧的现实性题材、女性主义和西方的东方主义、贴切人性的优美旋律是其在中国得到百年传播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与中国传统戏曲关系密切,更与中国现代社会进程中的文化思潮和国人的期待视野不谋而合,在对其接受过程中,中国歌剧从中提取出了革命、现实与浪漫主义作风,对推进中国歌剧的发展构成了具体而显著的影响。

  • 标签: 普契尼歌剧 传播 演出 期待视野 中国歌剧
  • 简介:清季"学堂乐歌"的勃兴,研究者多认为是清季江南沿海社会处在新旧之间,处在过渡状态的汉族士人既不愿弃旧,又欲迎新,主动参照西乐对传统乐歌继承与创新的产物。但此种解释,对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仍无法说明。其实,传统乐歌与西乐,无论其内容与形式如何不同,却均是传播的艺术形式,"学堂乐歌"的勃兴,某种意义上,反映的恰是时人对其新颖的传播方式等的集体意识与反应。这种集体意识的出现以及时人的强烈反应,反过来极大地刺激了乐歌创作者与推广者的创造欲望,积极吸纳、借鉴西乐之法对传统乐歌进行改造,以满足处于过渡状态的士人时代取向与积极追求现代化之普遍要求。经过改造后的"学堂乐歌",在传播过程中,俨然成为那些过渡状态的士人寻求民族音乐文化认同的新象征。

  • 标签: 清季民初 学堂乐歌 历史转折 新式社团 文化认同
  • 简介:9月15日下午,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董耀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刁惠香,副秘书长曲华江专程前往第七届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下榻的饭店,为这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们献上鲜花,颁发证书和奖金。

  • 标签: 艺术家 牡丹 中国 颁奖 领导 副秘书长
  • 简介:本文以西方古典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演变时期为研究时段,以和声语言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从纵向,包括单个和弦结构、和弦连接及和声进行;横向,包括单层旋律线条的进行、和弦层旋律线条的扩展,以及纵横结合调式的膨胀等几个方面作为着眼点,阐述了传统大小调和声向近现代和声转变过程中的技法要素.

  • 标签: 大小调和声 近现代和声 西方古典音乐 现代音乐 和声语言 单个和弦
  • 简介: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作曲家留苏期间的音乐创作及创作思维进行述评,以期对作曲家及其音乐创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 标签: 20世纪 50年代 留苏作曲家 音乐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