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人物卡尔·布莱泽纳——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布鲁斯·德拉米特里——好莱坞著名导演维尔维特·德拉米特里——布鲁斯的女儿法拉·德拉米特里——布鲁斯即将离婚的妻子韦恩·哈德森——购物中心杀人案凶手斯考特——购物中心杀人案凶手布鲁克·丹尼尔斯——著名模特比尔——电视台工作人员柯斯敦——电视台工作人员
简介:2006年新年伊始,中央戏剧学院北剧场连续上演了两台表现青年人生活的佳作,它们是苏联著名剧作家阿·阿尔布卓夫的《残酷的游戏》,和英国著名剧作家本·艾尔敦的《爆玉米花》。这两出戏均由2002级导表演混合班的学生演出。两出戏的时间背景相距20年,正是20世纪过渡到21世纪的20年,是经济全球化带来意识形态风云变化的20年,是全世界青年人空前开放的20年。这两出戏很有代表性,它所呈现的面貌,恰似社会变迁的隐喻,让人回望过去,思索当下。
简介:
简介:《黄梅戏艺术》已出版一百期了!这个以剧种名称办起的刊物在全国还是凤毛麟角。我孤陋寡闻,据我知道,目前以剧种命名的刊物只有中国京剧院的《中国京剧》、山西的《蒲剧艺术》。黄梅戏发源发祥于安庆及周边地区,办这样一个刊物应该是顺理成章、众望所归的事情。话是这么说,但要实施起来不是像说句话那么容易。我不是刊物的人员,由于我们办公地点在一起,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他们的风雨历程,酸甜苦辣。
简介:青少年的嗓音发展可分三阶段,分述如下:一、学龄期前阶段:一般指6、7—12、13岁。这阶段:肺活量小,发声器官纤细,男女音色近似,声音明亮,清脆。
简介:日本明治時期漢詩人数量衆多、漢詩創作興盛,是其漢詩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在這些詩作中,有不少關於中國戲曲的題詠之作,主要集中在《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等經典名劇上。今據目前所見材料,輯録與《桃花扇》相關的題詠詩,按照雜誌發行或詩集出版的年代排列,並加按語,對作者、评论者及相关刊物等略加考述,以便學界利用。
简介:转型改制,这是当下中国文艺界的热门话题,热门到了焦灼乃至恐慌.各地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家具有示范性的院团,如重点的京剧、昆剧、芭蕾、交响乐等团体,将继续得到政府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之外,绝大多数文艺院团将直面"断奶",由事业制改为企业制,一方面可以说是自谋生路,另一方面则意味着自生自灭.这种危机不仅来自院团本身,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些地方剧种的存亡.
简介:20世纪捷克著名作曲家莱奥斯·亚纳切克(LeosJanacek,1854—1928)一生涉足音乐创作、评论、教学等多种领域,他的音乐创作风格继承了19世纪斯美塔纳、德沃夏克以来的捷克民族乐派以及捷克民间音乐的历史传统,为20世纪捷克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歌剧《耶奴法》创作于1894—1903年,作品以独特清新的风格展现出捷克民族音乐的特征。
简介:《黄梅戏艺术》创刊至今,已过了廿六个春秋。在出版百期之际,编辑部同仁嘱我写几句祝词,考虑再三,我认为这个刊物的发展史,不仅包含着一份事业,而且渗透着一种精神,把它写出来是缅怀过去,也是展望未来!
简介:2014年6月17日至21日,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举办的“陕西百名青年文艺家”第一期培训班在西安成功举办、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号俊海出席开班仪式并作了题为《为时代精神放歌》的辅导报告,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薛保勤、陈彦,著名文化学者王蒙、余秋雨、肖云儒应邀为学员做专题辅导讲座、首批入选扶持计划的82名青年文艺人才、各市委宣传部文艺科长参加了培训。
简介:夏衍曾说:“中国话剧有三位杰出的开山祖,这就是欧阳予倩、洪深和田汉。”本文将从欧阳予倩步入戏剧殿堂的第一步开始说起:他是如何参与到中国新剧的创始中来的。通过欧阳予倩的这一步,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新剧创始期的一些重要特点。在过去,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的缘故,我们对欧阳予倩有不少误读和误解。今天,我们需要对欧阳予倩重新解读和探讨,从“人情事理”和特定的历史情境出发来反观欧阳予倩。
简介:上海话剧在“孤岛”及沦陷后繁荣一时,其中职业演剧尤为兴盛,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商业化的运作模式给演出市场带来了巨大动力,但戏剧的商业化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自然保全、发展了自己,反之,则自我戕害。商业戏剧过度繁荣下,轻视艺术、追求票房已然成为剧坛的重要倾向。海派文化有容乃大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包容了商业化的腐朽气息,但真正的批评家不会避谈客观存在的问题,如何看待商业演剧的畸形繁荣,是现代戏剧商业化纷争的重要内容之一。
爆玉米花
《残酷的游戏》和《爆玉米花》
绍剧“变声期”教学之我见
《黄梅戏艺术》百期祝贺
贺《黄梅戏艺术》创刊100期
谈青少年变声期的嗓音保健
日本明治時期《桃花扇》題詠詩輯考
转型期的中国文艺院团最缺什么
歌剧《耶奴法》与亚纳切克创作的成熟期
知难而上 事业有成——贺《黄梅戏艺术》出版百期之庆
陕西百名青年文艺家第一期培训班
欧阳予倩和《黑奴吁天录》——兼论中国新剧初创期的艺术特色
艺术和票房的两难:“孤岛”及沦陷期上海话剧商业化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