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年来台湾电影涌现出的原住民文化与在地经验,对少数操持后殖民文化理论的台湾学者具有别样的意义,不仅以此“高标”人文关怀与现实批判的立场,而且赋予了十分重要的政治功能。而香港电影注重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殖民文化的衔接,在地经验却遭到贬抑,这种殖民文化身份的自觉承受以及所强调“非中非西”的特殊性,造成了“自大”与“自卑”的两种极端心理。后殖民文化理论与批评所设立的东西方对峙,在泰国电影中已经消失,“殖民意识”即是“在地经验”。对泰国电影来说,经济获利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认为,泰国电影的这种自堕“妖魔化”陷阱的做法,恰恰隐藏着破除西方进一步“妖魔化”以及理性“去魔化”的积极的文化建设策略。
简介:在泉州这个古老而充满商业气息的城市里.到处可以看到它标志性的红墙建筑.它既暗合了地域性的审美心理.又代表了其古典的传统承传;然而,据古代中国建筑的礼制,红墙本来只有皇家或庙宇才允许使用的.满城的红墙;和千年的文庙正好象征了逾礼与尊古并存的闽南文化。与建筑不同的是.闽南文化与其所孕育出来的艺术不是稳固的、显现的、较难消亡的东西.梨园戏与其它戏曲姊妹艺术被列为非物质遗产.在看似风光热闹地被保护现状下.“遗产”这一核心内容反而可能掩盖住了——既为“遗产”只要一不小心就难逃消亡的结局.一旦没有梨园戏的传统经典剧目一代代传承.梨园戏只会成为历史.哪怕有如《董生与李氏》这样的优秀精品。
简介:我经常想到几年前上戏谷亦安老师说过关于能量的释放和接收的问题:一个演员的能量在舞台上输送能够让底下的观众接收到.接收之后他们的反应又回到了我们身上来,这种能量的呼吸之间.它是健康的。二者的能量在这种过程中会膨胀会生长.有力度有新鲜感。如果,呼出去的东西没法被接纳,回应的是不好的气息的话.那么这个演员就可能会“生病”。当你在舞台上表演或者在课堂上教学时.你的能量与对方有共同呼吸交流.那几个小时就会特别愉悦、舒服,身心会得到某种深层次的健康的循环.否则就会特别憋气难受,心情也会特别不好。我今天带了几个问题.想和大家来商量,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作为团长、梨园戏剧种的主持者最困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