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试从冷战背景下在华美国电影的民间记忆入手,分别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革'十年、新时期三个时段展开讨论,并尝试从档案资料中找出历史的另一条音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国电影并非如中国官媒呈现的那样,是在万千民众同仇敌忾的喊打声中'夹着尾巴逃跑'的,有档案显示,它遭到了来自民间力量的一次'胁迫性挽留';长达30年的美国电影禁令从未擦除普通观众对好莱坞的记忆,甚至在'文革'十年中,对其或真心或矫情的缅怀也从未停止;新时期,中国政府遣使入美采购电视电影节目,然而,外交关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冷战思维的终结,中国方面除了在价格方面不妥协,执迷的冷战思维也造成了国内观众对选购影片的大失所望。
简介:<正>我谈一个偏狭的问题:电影的改编应该注入导演的因素。说偏狭,因为我既不涉猎改编的分类问题;又不探讨改编是否应该“忠实原著”问题。为了使自己的命题更明确和准确,我先谈两个前提:一、电影的艺术个性的体现,到底是个人融汇在整体里,还是整体融汇在个人里?这是属于电影美学讨论的范畴,不是本会议题,所以我只扼要阐述自己的观点。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应该体现导演的个性,如同小说应该体现作家的个性一样,这恐怕不会有争议。争议是个性如何体现?关于这个问题,似乎天经地义,总是讲电影是集体的艺术,集体创造艺术。记得日本的电影理论家岩崎昶在《电影的理论》一书中曾阐述这样的观点:传统的美学认为,个人才能创造艺术,集体是不能创造艺术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