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一、外蒙自治与撤治呼声明末清初之际,我国蒙古族分汉南蒙古(即内蒙古)与汉北喀尔喀蒙古(即外蒙古).清初,清廷在外蒙古地区设定边左副将军,驻乌里雅苏台城,下设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设科布多参赞大臣,驻科布多城,由定边左副将军节制.满族与蒙古族通婚,为甥舅外戚关系.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不久,各省响应,纷纷独立.沙俄趁机利用中国社会动荡之际,加紧策划分裂中国的活动.沙俄外交大臣尼拉托夫在上沙皇的奏折中指出;“现在中华帝国解体,在各方面都是合意的.在中国各部分之间,即令他们彼此不是完全独立的关系,无疑会有竞争,足以将它们削弱.我们可以利用情况,以便完成我国移民事业,及巩固我们的边疆.我们在这些地方的自由行动,可能比现在大的多.”沙皇尼古拉二世即在对俄驻华公使的训令中说:“将中国分为几个独立国家,从我们来看,最适合我们的广泛利益.”
简介:<正>《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五》: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其中,"敝撤无走",张纯一校注:"孙(星衍)云:‘敝撤即敝(?)假音字,《说文》(?),人不能行。《玉篇》蹩躠,旋行貌。撤又徹俗字。’苏(舆)云:‘无走,即靡有家室意。正与上坏室相承。’"~①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或以"无走"为"不能行走"易解而未注,对"敝撤"则在引孙星衍语后"案":"‘敝’为‘蹩’之假,‘撤’即‘(?)’字,见《汉书·贾
简介:西藏史籍关于"吐蕃僧诤"的记载,其主干部分大多数来源于《拔协》,包括论辩的过程、"僧诤"的结果以及摩诃衍禅法的内容等,由此造成了众多史书在这一事件上的单一化视阈。去除《拔协》在"吐蕃僧诤"研究中独一权威地位且研究视域多元化之后,就可以发现:首先,"吐蕃僧诤"中并不存在一个正面的交锋过程,所有佛学问题的讨论都是以书面文字的方式展开的,持续时间为三年左右。其次,讨论的结果是禅宗在吐蕃"停废"之议的取消,虽然禅宗在吐蕃发展的黄金期结束,但禅宗系弟子在吐蕃依然活跃。再次,就摩诃衍的禅法而言,也不存在"无分别说"破坏善法的存在基础问题,"无分别说"是在胜义的层面阐释的。
简介:自打记事时起,走过多少胡同,我实在数不清了.这些形状各异的大小胡同,它们的这样那样的名字,以及它们的这样那样的故事和传说,我更是无法讲述出来的.然而有那么一条小胡同,如同罩在我心头的一片轻云,无时无刻不在撩拨我的心绪,我想抹也永远不会抹掉.这条小胡同,叫羊管胡同,就在北京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