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冷欣(1900-1987),江苏兴化人,黄埔军校一期生,1945年授陆军中将衔,曾以何应钦助手的身份参与受降典礼。他以战将身份,勉力襄助地方教育,其事迹值得一提。1939年之后,苏北地区相继沦陷,“自古昭阳好避兵”的兴化也不能幸免。原来是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课桌的,到了这个时候,可以说半个中国都在日军铁蹄下呻吟。有着强烈爱国心的苏北青年,不愿接受日军汉奸的奴化教育,不甘心做任人宰割的亡国奴,都纷纷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沦陷区向后方流亡。当时冷欣任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顾祝同)第二游击区总指挥兼江南行署主任,驻安徽屯溪附近的梅林。为了收容、帮助这些无家可归和有家难归的青年,冷欣首先将常州中学、苏州中学
简介: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第一任副馆长王冷斋,福建福州人,1892年生。八岁人福建陆军学校,毕业后人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与李宗仁、白崇禧等同班。在参加国民革命军讨伐张勋时来到北京,后弃武从文,自办远东通讯社及《京津晚报》。因抨击曹锟贿选,报社被封,被迫移居上海。1935年应二十九军副军长、北平市长秦德纯之邀来北平任市政府参事兼宣传室主任,1937年1月又兼任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宛平县长。1937年7月7日晚,日本驻北平的特务机关和驻丰台日军精心策划了卢沟桥事变。当夜秦德纯就让王冷斋等与日方谈判、调查事件真相。从7月7日夜到7月10日,
简介:我的家乡坐落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她有一个美丽而环保的名字——泽林。顾名思义,这里不仅有山,而且有沼泽、有林木。深山大泽,实生龙
简介:“巴字水”这个地名对于现代的绵阳人来说,已经非常陌生,但“巴字水”在古代绵州,却是一个十分著名的景观。古代绵州,原来在涪江东岸沈家坝及东河(涪江绵阳城东一段)河床一带。涪江从青衣坝(今青义坝)流至彰明河坝,经何家濠(今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处,即在绵州城北向西一折为二,一股大约经今平政河一段、西山脚下流至今董家沟、三汇高架桥处入今安昌江河道(今临园路市委党校一段,三汇路高架桥一段地势较为低洼,亦可见到故河道痕迹)。两股江水汇合后绕州城向南流至南山代家湾,再向东绕过南山东头向东南流去。安昌江从西流来,在三汇高架桥处与涪江汇合,芙蓉溪则在今沈家坝向南流入涪江。若遇涨水,登上南山远望即可看到涪江南流至州城之北即折向西成为两股流至今飞来石山下与安昌江汇合成一股,向南再向东兜着绵州城如巴字形绕个圈,故称“巴字水”。
简介: 家在水湄,漂就了水一样的清澈的民俗,水围绕着村庄一年又一年地流淌,生活在水的闪光中一茬又一茬地生长着,既在阳光中舒展,又把水的灵性收藏在眼眸的流动之中.水湄如画,人在画中游,垂柳拂出三春艳阳,花丛中有蜂繁忙,甜蜜的是一双绣着门楣和生活的手.菱角挡住船头的航路,篮中把幸福收藏.思量的是双栖双飞的鸳鸯荡漾的吉祥,田野铺开深秋,天空用敞开的胸怀存放谷粒的醇香,庭院里是所有祝愿最后的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