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印度─蒙古学会(TheIndo-MonsolianSociety)1990年成立于美国纽约市。该学会以向公众介绍蒙古、中亚、蒙古人的丰富的历史及相关文化为目的。由于成吉思汗与蒙古人的名字已发展为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传奇故事,因而对非专业人士而言,了解现代学者在蒙古及中亚学领域的研究与发现的机会微乎其微。而学者们自己的工作亦相对湮默无闻,且与公众少有联系。许多学者均为造诣颇深的专家,其著作对普通公众来说又太深奥,因而对学会所举办系列讲座来说,找到中间的领域则意味着一种挑战。该学会以邀请包括历史学家、旅行家、考古学家等在内的专家阐明蒙古人与其他定居文化间的相互影响的方式来迎接这种挑战。该学会近期举行
简介:首次国际蒙古学学者大会是于1959年举行的。在第一至第五届蒙古学家大会期间(1959-1987),国际蒙古学家大会的常设委员会一直在行使其职责。国际蒙古学学者大会的首任主席为B.锡林迪布(Shirendev)教授,秘书长为S.鲁布桑旺丹(Luvsanvandan)博士。1987年举行的第五届国际蒙古学家大会正式成立了国际蒙古学学会,并通过了其第一部会章:"国际蒙古学学会(以下简称IAMS)......是一个在自愿基础上的联合蒙古学学者及各国蒙古学研究中心的非政府的学术组织"(引自IAMS章程)。IAMS以鼓励与指导蒙古学研究,协助各蒙古学中心及蒙古学家的学术活动,促进世界各个不同国家学者之间的
简介:抗日战争前期,太原中外语文学会通过订购、翻译、出版外文书刊,成立语文学校,刊发《中外论坛》杂志等活动,推动了山西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宣传了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加强了山西民众对当时"世界形势"的了解,成为抗战前期太原社团中的佼佼者。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杜任之等中共党员的不懈努力及其对时局的灵活应对策略,办会思想亲民、开放,经营方式灵活多样等因素是分不开的。然而,时局剧变以及学会强烈的政治色彩,最终促使学会走向解散。
简介:目前学界有关抗日战争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国际化视角和外文资料使用的问题。为弥补以上不足,“国际化视野下中共抗战资料”课题组从海外搜集了大量战时海外文献。这些材料来自美国驻华使领馆、国务院、战略情报局、战争情报处、延安“美军观察组”、“中国战区总部”、白宫以及在华记者、教授、银行家、医生等美方人士。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机构和人员均为战时美国政府获取中国战场信息的直接来源,他们做出的分析、判断、评估亦最能体现美方的利益诉求和立场观点,并同美国政治、外交、军事政策形成关联,对美国决策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而使研究者可以透过这些文献,更清晰地了解和认识美国有关政策的决策过程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战略考虑。
简介:本文通过对伊斯兰教在美国的传播、美国穆斯林人口与社会网络、宗教对话与社会关系重建等问题的叙述和分析,获得了以下初步认识:第一,伊斯兰教在美洲大陆的早期传播几乎与哥伦布横跨大西洋的航海活动同步,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第二,伊斯兰教是当今美国发展最快的宗教之一,较高的生育率、移民和宗教皈依等将会使美国穆斯林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第三,美国穆斯林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接近,已成为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第四,美国穆斯林温和包容,他们以清真寺和社团组织为平台,致力于宗教对话和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努力重塑穆斯林的公共形象。第五,受各种复杂因素的持续影响,美国社会对穆斯林的偏见很难在短期内消除。如何实现穆斯林与主流社会的良性互动,不仅取决于穆斯林群体的自我调适,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群体特别是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