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历史背景在列支敦士王室收藏中,尼德兰绘画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与源于意大利的诸多重要绘画流派的作品有着同等价值。根据尼德兰的历史发展,藏品被分为两部分:尼德兰北部绘画、荷兰绘画以及尼德兰南部绘画,特别是尼德兰南部最初成为佛兰德画派的重镇,并最终孕育了彼得·保罗·鲁本(1577—1640)和安东尼‘凡·戴克(1599—1641)两位杰出的佛兰德艺术大师。两位艺术巨匠的作品及其前其后的佛兰德画派大师的重要作品,王室收藏中均有涉及。

  • 标签: 列支敦士登 兰德 收藏 王室 绘画流派 画作
  • 简介:谱技术是研究固体物质超精细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其它多种测试方法相比,穆谱方法以其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强抗干扰能力,及其对试样的无破坏性等而广泛应用于考古研究中。本文主要介绍穆谱技术在古陶制品、古瓷器及釉彩、古代铜制品及其他金属制品、古代壁画等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进行评价与展望。

  • 标签: 考古研究 穆斯堡尔谱技术
  • 简介:<正>本刊1983年底第3期发表了湖北枣阳赵湖1982年底新发现的曾侯,是很珍贵的文物。以湖北随县为中心的姬姓曾国,我们认为即古书中的随国。这个诸侯国的青铜器已发现许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西周末到春秋前期的,但均为礼器,兵器这还是第一件。这件曾侯系三穿中胡,援与内平,和阑成直角,锋作三角形。类似的,可举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的Ⅱ式。1976年发掘的陕西临潼零口窖藏,也有这种型式的。零口窖藏的年代是西周末年,而上村岭墓葬群属于春秋前期。零口所出的这种,

  • 标签: 新发现 青铜器 三角形 西周末年 三门峡 诸侯国
  • 简介:巴蜀古文铭试读冯广宏一、引言近年发现的战国前后巴蜀铜上,刻有巴蜀古文字者已有多件,铭文累计已有约60字。这种文字笔划与甲骨文、金文有相似之处,但并非古汉字。对于文字体系问题,目前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属于表意文字体系,是方块字而非拼音字。这种意...

  • 标签: 古汉字 巴蜀 表意文字体系 古文字研究 《古文四声韵》 《龙龛手镜》
  • 简介:明代《氏墓志》现藏于河南省沁阳市博物馆。本文根据墓志记载,参考有关史料,考证了墓主氏及其夫君山西按察副使刘泾的生平及家世。墓志所载部分内容,对史书、方志有纠误、补缺、印证之作用。

  • 标签: 戈氏 刘泾 军户 明代 墓志
  • 简介:<正>一、地层堆积“枎()当(十斤)”陶范是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郑工作站于1983年10月至1984年4月间在配合新郑县予新制药厂片剂楼基建工程进行文物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该厂位于新郑县城关乡大吴楼村东北黄水河西岸的“郑韩故城”外廓城(东城)中部城墙内东周时期铸铜作坊遗址内。在铸铜作坊遗址东南部边沿区进行发掘,即发现“枎()当(十斤)”陶范。该陶范出土于新郑郑韩故城21区T9内。T9文化层堆积比较薄,遗物较少。耕土层厚0.3米;下为扰土层,为黄灰土,层厚0.8—1.13米;再向下为文化层,层厚0.4米,浅灰土。在探方的东北部,由西向东有一不规则的浅灰沟,东西长4.1米,南北宽1.4—1.64

  • 标签: 陶范 郑韩故城 层堆积 战国晚期 遗址 基建工程
  • 简介:廊坊市文物管理所收藏有一件文安县出土的铜,全长26.5、高23、援长17.3、内长9.2厘米。形体较大、中脊隆起,两旁有血槽、直援、微上昂;胡刃有三组锯齿状刺,阑内三穿,直内无刃,直内上角方、下缺,内上一穿。内靠阑部两面均有(?)形纹饰(图一)。内上有铭文“郾王职作(?)萃锯”(图二)。

  • 标签: 直内 文物管理所 文安 上昂 锯齿状 燕下都
  • 简介:<正>《鄂三城遗址调查简报》报导了两件铜(实为戟),其中一件援绢帛,长胡二穿,?侧有??銎,径2.2厘米,似柄从銎内穿出,顶端加矛即成为戟,直内上刻有“??”二字(文应释为“陈往”,乃人名,曾二见:一、于省吾先生著《商周金文录遗》578号为陈(日住)戟,胡部有铭文八字(重文一):‘陈(日住)之岁,(亻告)(造)?之戟”。二、《书道全集》卷一(日本平凡社1965版211页)著录一枚两面的楚私印,一面为“陈?”一面为“陈往”,当是一名一字。(参见裘锡圭先生说,见《考古学报》1980年3期295页)。“陈往”或作“陈(日住)”,如同“均”或作“(土旬”(《古玺文编》13.6),楚王?章(镈)又作?璋

  • 标签: 王城 绢帛 私印 调查简报 考古学 古玺文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出土收集的东周至秦之际的中原式铜的整理分析,判断铜的使用机能及其变化,以此来对这些铜作型式分类,并根据共伴遗物、出土遗迹以及铭文等推测这些铜的年代,总结不同型式铜的特征,归纳铜分布的聚集分布区域,分析铜流人的背景,完成对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出土中原式铜的综合考察.

  • 标签: 中国东北地区 朝鲜半岛 中原式铜戈 型式分类 流入背景
  • 简介:1991年6月,在平泉县七沟镇圣佛庙村出土了一件青铜,保存基本完好。峰呈弧线三角形,较锐。援中起脊,阑侧三穿,长方内中有一穿,援上刃高于内上缘。体通长20.8厘米;援长13.6厘米,宽3厘米;内长7.1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胡长7.1厘米,厚0.2厘米。体表面光滑。

  • 标签: 七沟镇 青铜戈 戈峰 方内 上缘 出土青铜器
  • 简介:为探讨东周楚式斑纹的处理技术,采用金相显微镜、SEM、EDS、EBSD研究了上海博物馆藏的楚式斑纹的成分、显微组织和相组成,讨论了其制作工艺。结果表明:东周楚式富锡层厚度不均,以十余μm左右的厚度居多,最多处由4种不同物相组成,分别为η相、ε相、δ相及(α+δ)共析相。富锡层与基体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与现有其它富锡工艺研究成果进行比较,认为此件楚式与其它地域的富锡技术具有共同的工艺特征,应为热镀锡工艺。但在工艺参数掌控方面应呈现地域上的差异。

  • 标签: 楚式斑纹戈 富锡工艺 SEM 铜锡合金
  • 简介:文峰塔M4甬钟铭文所述“差右楚王,弗[壽]是無”为进一步探讨曾楚二国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结合相关出土文字材料,对钟铭“[壽]”、“無”二字的释读提出新的看法,将“[壽]”训为“弃”,“無”字读为“许”,训动词“许诺”义。“弗[壽]是無”即“承诺不相离弃”之意。

  • 标签: 随州文峰塔 钟铭 | 無
  • 简介:体援与胡夹角之大小直接关系到、戟的使用功效,其变化是、戟形制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考工记》指出了援与胡夹角过大或过小对、戟功能的危害,并提出“倨句外博”的技术要求。本文运用力学分析的方法,对“体已倨已句二病”进行阐述,并对已有注释进行分析。《考工记》“体已倨已句”是指的两种功用对其形制的要求。也是对青铜、戟形制演变规律的技术总结。

  • 标签: 《考工记》 青铜兵器 戈戟 形制
  • 简介:洛阳唐宫路CIM5560战国墓出土一件有铭玉,其铭文有"毕公左徒"与"毕公左御"两种不同的释读,也因此产生了对墓主人身份的不同猜测。本文通过对"徒"和"御"的古字与玉铭文进行比较,认为此之铭文当为"毕公左御"。从墓葬规制及出土情况来看,此墓为士一级的墓主,当是王族成员为毕公之御者。春秋的出土资料及传世文献中不乏西周家族后裔活动的记载,毕氏家族也有可能延续到了春秋乃至战国时期。其时东周王畿内并无毕地,故毕公为其他贵族改封毕地的可能亦可排除,此毕公应是西周开国重臣毕公高的后裔。据其御者仍有士一级规模的墓葬可知,毕氏家族在战国时期并未绝封,且仍有一定的地位。

  • 标签: 洛阳战国墓地 玉戈 毕公 左御 毕氏家族
  • 简介: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分裂为直、奉、皖三系,分别有黎元洪、冯国璋(代)、徐世昌、曹锟担任大总统,俗称北洋五大总统。徐世昌为第四任大总统,在他执政三周年,又适寿辰67岁时,天津造币厂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9月制造了银质纪念币,吉语是“仁寿同”,以示祝贺(见封3)。

  • 标签: 徐世昌 纪念币 北洋政府 袁世凯
  • 简介:<正>“阿伦木”,又作“姥弄苏木”、“鄂伦苏木”、“敖伦索木”,系蒙古语音译,意为“许多庙宇”。阿伦木古城,俗称“赵王城”、“五英雄城”.其遗址位于北纬42°,东经110°.行政区划属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以下简称达茂旗).古城座落在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东北约30公里、黑山西侧的南缓坡上。南临艾不盖河,

  • 标签: 古城遗址 内蒙古 百灵庙 乌兰察布盟 达茂旗 蒙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