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塘山遗址是世界同时期最大的防水工程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拦截良渚遗址北侧大遮山诸峰的山水,使遗址区免受北侧山体造成的洪灾。塘山遗址体现人类早期治水以堵为主的思路。

  • 标签: 良渚遗址 塘山遗址 防水工程 良渚文化 治水思想
  • 简介:关于蔡元培的《说民族学》一文,学界多强调其所厘清的"民族学"之学科内容,而甚少探讨蔡氏所阐述的民族学研究在中国具有的意义或功能。蔡元培的民族学观影响了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组的学术规划,中研院民族学者凌纯声的研究中的古史辨视角与文化实践内容即具体呈现蔡氏眼中的民族学之意义。这一研究视角既能为我们综合理解民国民族学提出另一个思路,也为我们整体地看待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提供历史的参照。

  • 标签: 蔡元培 民族学 古史辨 文化实践
  • 简介:<正>一、教观互具天台智者大师创立的天台法门,具有教观互具的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十卷《摩河止观》中.在解释正修止观时,智者云:“前六

  • 标签: 止观 天台山 别传 天台智者 禅门 三昧
  • 简介:神像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社会性文化符号,它基于神的观念而存在,是神在现实世界的象征和化身,承栽着人们对神灵的想象,在民间信仰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冀南洗马村供奉神灵众多,神像的种类也多样,它们的生产和使用能带来具体的社会功效,对乡土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 标签: 神像 仪式 信仰实践 身体经验
  • 简介:广东省文化厅设立首批“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试排试演基地”,旨在从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获金奖和银奖的戏剧、曲艺类台本中挑选部分进行示范性的二度创作,立上舞台.荔湾区文化艺术中心是基地之一,在创建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逐步形成有效的运作模式,基地创建初具规模,为今后排演更多优秀的作品奠定基础.

  • 标签: 群文作品 省试排试演基地 实践 探索
  • 简介: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高技能人才实质是创新型、知识型“工匠”.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可尝试构建一套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的灵活性、理论教学结合技能培训、学校培养结合企业实践等途径加以实施.

  • 标签: 高职院校 新型工匠 创新教育 技能实践
  • 简介:美国科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弗兰克·奥本海姆是旧金山探索馆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科技馆之父"。他在博物馆展示、传播、教育、娱乐等方面的研究为博物馆观众体验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在科学博物馆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探索馆模式,对现代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梳理弗兰克·奥本海姆的人生经历和理论形成过程,并从认知体验、艺术体验、探索体验、娱乐体验等四个方面分析其主要理论和实践探索,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博物馆设计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

  • 标签: 弗兰克·奥本海姆 旧金山探索馆 科学博物馆 观众体验
  • 简介: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拳种之一,过去曾广泛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等一带的乡村。清末义和团运动期间,梅花拳一度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在河北省广宗县北杨庄,梅花拳属于名副其实的"庄稼拳"。近百年来,当地村民不仅注重和热衷于梅花拳的文场、武场修炼,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也借助乡村梅花拳独特的组织管理和运作机制,使其在推行基层村落社区的公益观念、净化社区道德秩序、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梅花拳 北杨庄 文场 公益
  • 简介:客家人是汉民族的支系,是不以地域划分的族群称谓,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海内外客家人共同的文化图腾。东莞市凤岗镇是客家人聚住的小镇,也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2007年以来,凤岗镇十分重视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把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结合,与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地方客侨文化品牌建设相结合。通过“三结合”,打牢基础、推广宣传、树立品牌,凤岗客家山歌受到省内及海外关注,特别是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客侨文化节和“两岸四地”客家山歌邀请赛,成为国内、港澳台及海外客家文化交流的平台,成为海内外客侨的联谊纽带,并产生深远影响,鉴于凤岗镇对客家山歌发展和对侨务工作的贡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侨联先后被评定凤岗镇为“中国客家山歌之乡”、“中国华侨国际交流基地”。

  • 标签: 客家山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群众文化活动 客侨文化品牌
  • 简介:东莞自2013年成为广东省唯一、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持续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的投入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如何架起高雅艺术与大众的桥梁,使艺术活动更容易被接受,是每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考量的问题,本文以引进瑞士“真实虚构电影院”项目的具体实践为切入点,从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互动式公共艺术项目的策划、实施模式以及当代艺术本土化等问题,借此为引进和运作新型的艺术项目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 标签: 互动 公共艺术 实践 机制
  • 简介:追求宏大理论抑或尊重地方性知识,是民俗学研究的'两极'。面对民俗学,特别是美国民俗学在当代的式微,阿兰·邓迪斯等学者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归于民俗学者专注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呈现,而未能有效建构超越日常实践的宏大理论。作为将理论建构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有益尝试,邓迪斯的民俗解析实践启发了民俗学者突破经验世界的局限,以寻找独立民俗现象的普遍意义,并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非遗内具之共享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释框架和认识论范式。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即是民俗学理论建设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新起点与新方向。

  • 标签: 阿兰·邓迪斯 宏大理论 民俗解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 跨文化传播
  • 简介: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自开展以来便是一种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国家行为,而完全国家化的保护模式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遗产”具有私人性和主位性,就文化遗产而言,地方性人群共同体是其原初主体。这决定了我国遗产保护理念和管理体制须向社会化方向转变,充分动员公众与民间组织介入遗产保护。厦门一个“城中村”宫庙理事会为村庙龙源宫申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实践,折射出现阶段我国社区性组织在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和作用,同时反映了遗产保护社会化过程存在的问题。

  • 标签: 文化遗产 保护 社区性组织 作用
  • 简介:从传统与现代框架下解放出来的农村社会具有独特的运作逻辑,它包含一种强大的超越时间的力量,能够自我延续。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韧性,来自于农村社会主体农民的民俗,而后者就是让农村社会历经中国社会转型成为今天这样一个社会的主导力量。民俗构成了农村社会最为核心的部分,农村社会的主体将珍视的生活策略包裹在其中,凭借其回应社会变迁。将农村民俗变迁嵌入到中国转型中去探讨,根植于农村民俗变迁来记录和认识中国社会转型这一独特的历史进程,更能够深入而持久地洞悉在中国传统如何经过社会主义走到了现代。

  • 标签: 农村民俗 变迁 中国社会转型 生存策略 回应
  • 简介:被精英阶层视为文学艺术的东西,对于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而言,往往首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着实际的作用。因此,在探寻这类作品形式和内涵的意义时,需要将其置于广阔的背景中,注意其与总体的文化系统的整合和关联。在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吟诗”的聚会对歌传统,人们把请歌者到家里对歌叫作“暖屋”(thau^3run^2:thau^3暖,run^2家屋),强调“吟诗”对于建构一个“暖”的家屋空间所具有的意义。这也意味着,要理解这种歌唱传统,就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民间文学体裁、一个文本,

  • 标签: 吟诗 民间 壮族 西部 广西 歌唱
  • 简介:本文通过对陆河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投入不足、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奇缺、创新能力不强等。主要的对策有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重视文化队伍建设、创新宣传形式、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等。

  • 标签: 群众文化 专业人才 重视文化 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