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新生儿脑损伤是严重危及新生儿生命并易造成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最常见原因。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是强调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治疗与干预,因此,探索一种适于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和评价的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观地反映新生儿脑损伤的部位、程度及其演变过程,这无疑对早期诊断新生儿脑损伤、预后评价有重要的意义。一、DWI的基本原理DWI是利用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运动特性进行成像,可以通过在常规MR序列上加入自旋回波强磁场梯度即扩散敏感梯度获取扩散加权图像,从而来反映组织中细胞外液水分子扩散的微小差别,通过组织中不同性质的水来提供图像的对比[1]。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联合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等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技术对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2例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视为鉴别诊断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组织病理活检诊断方式,观察组全部患者均实施DWI、PWI和MRS等MRI技术,比较两组的诊断准确率和患者对诊断方式的满意度评分,分析观察组诊断方式对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的诊断效果,判断其应用价值。结果两组的诊断正确率和患者满意对比,MRI技术中DWI、PWI和MRS联合应用的诊断结果与组织病例活检无明显差异(P>0.05),而患者满意率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DWI、PWI和MRS等MRI技术,对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效果,相较于组织活检诊断方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相对较小,患者认同度和满意度更高,具有较高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DWI)鉴别诊断肝癌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60例肝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影像学资料,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病情,术前行 DWI扫描,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比分析 DWI对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参照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磁共振加权成像对肝癌的诊断符合率与手术病理诊断相近,两种方法诊断符合率无显著差异 (P> 0.05);与原发性肝癌组相比,肝囊肿组以及海绵状血管瘤组患者 ADC水平明显更高,独立样本 t检验提示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 (P< 0.05); DWI扫描检出肝海绵状血管瘤 5例,肝囊肿 4例,良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 75.0%, 2例肝血管瘤漏诊, 1例肝囊肿误诊为转移瘤。检出原发性肝癌 48例,恶性病变符合率为 100.0%, DWI对肝脏恶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检出率 (χ2=12.632,P=0.006);肝囊肿组患者 ADC水平明显高于海绵状血管瘤组 (P< 0.05)。参照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磁共振加权成像对肝癌的诊断符合率与手术病理诊断相近,两种方法诊断符合率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 DWI是临床诊断肝癌的一种有效手段,其诊断符合和诊断效能高,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果满意,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充分的影像学支持,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SWI)技术在脑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颅内血管畸形患者MRI资料进行回顾研究。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2~81岁,平均47岁。其中脑海绵状血管瘤(伴3例脑静脉发育异常、1例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29例,脑静脉发育异常(伴3例脑海绵状血管瘤)9例,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伴1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脑动静脉畸形4例。所有病例经手术、DSA和/或MRI(MRA、SWI等)检查确诊,将SWI图像与常规MR序列比较。结果29例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规MR序列常规扫描发现病灶82个,其中表现为典型血管瘤征象(“铁环征”)为30个。磁敏感序列发现144个,其中均匀性低信号病灶117个,低信号中含有混杂信号病灶27个;9例脑静脉发育异常中,6例SWI较常规序列发现更多病灶,均可清晰显示扩张的髓静脉和粗大的引流静脉,而常规序列显示欠佳;毛细血管扩张症SWI表现以低信号为主,中心点状稍高信号。4例脑动静脉畸形SWI能发现更多的引流静脉,且更易与动脉区分。结论SWI较常规MRI序列可以检出更多的微小病灶,在脑血管畸形病变的定量诊断方面具有很大优势。SWI应作为诊断脑血管畸形的常规序列应用于临床,结合其他序列对脑血管畸形能提供更全面、精确的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为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显示为100%,明显高信号;弥散系数呈低信号。其中有3例患者在FSET2WI像上显示无异常高信号,而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显示高信号;2例患者病灶在T2WI显示稍高信号,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显示异常高信号;其余患者在24~72h进行检查,患者在FSET2WI像上显示异常高信号,在DWI上仅显示单一异常高信号。病灶弥散系数值和健侧对应脑组织对比,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低范围为32%~86%,平均降低(60.7±5.1)%。结论DWI对急性脑梗死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肝癌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6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占位性病变患者8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28例,肝血管瘤30例,转移瘤15例,肝囊肿12例,均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扫描,比较不同肝脏占位病变ADC值及不同b值下ADC值。结果不同肝脏占位病变ADC值随b值差的升高而降低,原发性肝癌ADC值明显低于肝血管瘤、转移瘤、肝囊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差越大越接近实际DC值,且波动幅度较小。结论通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量化分析ADC值可提高肝癌的诊断及鉴别效果。
简介: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频谱和扩散加权成像,分析健康青年、中年两个年龄组两侧海马的脑代谢物浓度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旨在为各种与海马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对40名健康青年、中年两组志愿者双侧海马行磁共振波谱(MRS)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计算双侧海马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胆碱)NAA/(Cr+Cho)、NAA/Cr、NAA/Cho和Cho/Cr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健康成年人左、右两侧海马的脑代谢物浓度NAA/(Cr+Cho)、NAA/Cr、NAA/Cho和Cho/Cr比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青年组、与健康中年组海马的脑代谢物浓度NAA/(Cr+Cho)、NAA/Cr、NAA/Cho和Cho/Cr比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氢质子磁共振频谱和扩散加权成像测定的NAA/(Cr+Cho)、NAA/Cr、NAA/Cho和Cho/Cr值及ADC值为标准,为各种与海马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范围弥散加权成像在肺癌骨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肺癌骨转移患者的磁共振资料。36例均行大范围弥散加权成像及骨转移部位常规MRI扫描,常规扫描取T1、T2加权像及脂肪抑制序列。将骨转移分为头颅、肋骨、脊柱、骨盆、四肢骨五个区域,统计各区真阳性数、假阳性数、假阴性数及准确率。结果大范围弥散加权成像黑白反转片,除脾脏、腺体等正常组织外,其他正常组织信号被抑制,肺癌原发灶及骨转移病灶呈低信号而凸显,检出率85.3%。结论大范围弥散加权成像对肺癌全身骨转移检测及诊断具有一定的优势,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磁共振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对于诊断肝脏疾病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病人与15例正常对照病人的腹部的正常脏器,同时选取40例病人的60个病灶(其中转移瘤10例18个病灶;肝癌9例13个病灶;肝囊肿10例13个病灶以及海绵状血管瘤11例16个病灶)进行磁共振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并检测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正常的脏器,例如肾;肝;胆囊;胰腺;脾脏和肌肉的表观扩散系数分别为1.74x10-3mm2/s;0.71x10-3mm2/s;0.76x10-3mm2/s;0.81x10-3mm2/s;2.87x10-3mm2/s;1.01x10-3mm2/s。转移瘤;肝癌;肝囊肿;海绵状血管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分别为1.21x10-3mm2/s;0.98x10-3mm2/s;3.05x10-3mm2/s;2.87x10-3mm2/s。其中恶性肿瘤,肝囊肿和血管瘤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磁共振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技术与表观扩散系数对于肝脏疾病的检测和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和3个月的随访观察,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上新发生的卒中病灶位置与卒中后抑郁(PSD)之间的关系,期望能够对卒中患者能否发生卒中后抑郁方面提供帮助。方法:选择符合本实验入组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例。入院后完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并给予相应治疗,出院后对其进行随访,并对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观察并比较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及其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上新病灶的关系。结果:DWI上具有新病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内PSD发病率比较:多发脑梗死(75%)〉额叶梗死(50.00%)〉边缘系统梗死(21.43%)〉基底节区梗死(12.5%),且各组患者间PSD发病率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3个月内PSD的发病率与DWI上新病灶之间具有相关性,且DWI上示多发脑梗死者PSD的发病率高于单个脑区梗死者,DWI检查对卒中后抑郁具有提示性。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肿瘤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名健康体检者纳入为对照组,将45名恶性肿瘤患者纳入为观察组,分别对纳入对象进行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检查以及常规MRI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成像特征,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效率。结果健康体检者均无病灶检出,与恶性肿瘤患者相比信号特点具有显著差异;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检查的诊断有效率为95.56%,远优于常规MRI检查的77.78%,P<0.05,探析价值明显。结论采用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方式在肿瘤病变中的诊断效果较好,可广泛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 对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在急性脑梗死( AC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 2018年 2月至 2019年 2月至我院就诊的 ACI患者 110例,分为超急性期组(超急性期 CI患者)及急性期组(急性期 CI患者)两组,先后给予全部患者常规磁共振( MRI)及 DWI扫描检查,对 DWI与 MRI的检出率、患者脑组织病灶区与正常区域表面弥散系数( ADC)值进行记录对比。结果 DWI对 ACI的检出率远高于 MRI,两组患者脑组织病灶区 ADC值均较正常区域低,超急性期组患者病灶区 ADC值较急性期组患者低( P均 <0.05)。 结论 DWI在 ACI诊断检出率较高,对 ACI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