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配戴RGP前后、角膜曲率半径、眼压、屈光度的改变及对延缓控制近视眼发展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2009年来我院配戴RGP近视人群和随机挑选近视配戴框架镜者,在配戴前和配戴后一年角膜曲率半径、眼压、屈光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戴框架眼镜组,角膜曲率半径无明显变化,配戴RGP组角膜曲率半径增大(0.120±.08))(P<0.05)。结论良好配适状态长期配戴RGP,角膜曲率半径增加,眼压无明显变化,屈光度变化小,因此RGP是一个比较安全,有效延缓近视发展的眼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角膜曲率、眼轴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将2017年11月到2018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青少年103名(共206眼),根据等效球镜度不同分成正视组、远视组、近视组,其中根据近视程度将近视组分成低度近视组、中高度近视组。测量患者的屈光度、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计算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比(AL/C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角膜平坦屈光力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陡峭屈光力仅在近视组与远视组间和低度近视组与中高度近视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其他各组间无差异(P>0.05)。正视组、远视组及近视组三组间眼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近视组眼轴长度显著长于另外两组。中高度近视组眼轴显著长于低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轴与角膜曲率的比值(AL/CR)在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中高度近视组中AL/CR最大;远视组AL/CR最小(P<0.01)。结论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是决定屈光度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眼轴与角膜曲率比值(AL/CR)是预测近视发生发展的敏感指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角膜塑形镜对患者角膜形态及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8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真性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8~12岁,近视度数-0.75~-3.50DS(散光转化成等球计算),在戴镜前、戴镜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角膜曲率、厚度及内皮计数,只取右眼数据用重复性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角膜曲率和角膜中央区厚度在3个月内变平明显,3个月后趋于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镜检查中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有轻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在戴镜3个月内对角膜曲率及厚度改变较大,后期趋于稳定。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者角膜内皮计数在正常范围,说明对角膜代谢影响小。角膜塑形镜用于控制近视发展从长期来看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角膜曲率 角膜厚度 内皮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仪器测量角膜曲率计算人工晶体屈光度。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的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18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采用人工角膜曲率计、自动角膜曲率计和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曲率,计算人工晶体屈光度,然后将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和分析。结果通过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3种不同仪器测得角膜曲率最大值(43.87±1.65)、(44.21±1.81)、(44.32±1.62)、最小值(42.89±1.56)、(43.30±1.78)、(43.40±1.65)、平均曲率(43.42±1.64)、(43.65±1.67)、(43.81±1.6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不同方法计算人工晶体屈光度,眼轴≤25cm分别为(19.19±2.49)、(18.74±2.50)、(18.87±2.50),眼轴≥25cm分别为(42.89±1.56)、(43.30±1.78)、(43.40±1.6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角膜曲率计、自动角膜曲率计和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曲率值,均可计算人工晶体屈光度,并且相关数据真实可靠、准确。但角膜过平、过陡者,建议使用角膜地形图仪。

  • 标签: 角膜曲率 人工晶体 屈光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乳腺肿瘤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为临床常用手段,而在当下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升级,如 PET/CT、 SPECT/CT在临床广泛应用,及 PET/MRI的研发成功,使得乳腺肿瘤的诊断效能大大提高,为此,多模态影像技术的发展备受重视。

  • 标签: PET/CT SPECT/CT PET/MRI 分子影像 图像融合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健康宣教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通过创建统一的健康宣教云发布平台,借助微信、微博、APP等多种模态的新媒体,以图文、视频、互动游戏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健康知识的发布,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获取健康信息。健康宣教云平台的应用,提升了医院健康宣教服务能力,帮助医院创造了社会价值,对医院的宣传推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多模态 新媒体 健康宣教 云平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隹分子激光手术近视患者透镜焦度、性别与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的关系。方法分别测量840例(1670只眼)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角建地形图、检影验光,按等效球镜原则.根据透镜焦度将840例(1670只眼)分为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按性别不同分为男性组480例(954只眼),女性组360例(716只眼),对其透镜焦度与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低度近视组与中、高度近视组的角膜中央厚度有统计学差异,3组之间水平径角膜屈光力K1值无统计学差异,3组间垂直曲率K2值有统计学差异。男、女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角膜厚度有随透镜焦度增高而变薄的趋势。女性角膜曲率高于男性。女性角膜中央厚度较男性薄。

  • 标签: 近视眼 屈光 角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 检查在 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 本院 201 6 年 1 月~ 201 8 年 12 月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 76 例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 均 进行 乳腺钼靶 X 线 检查(作为常规组)与彩色多普勒 超声 + 乳腺 钼靶 + 乳腺 磁共振成像 检查(作为联合组), 并分别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比较 常规组与联合组 影像学诊断手段的准确性。 结果: 对 76 例早期乳腺癌患者 单一模态钼靶检查准确率为 7 1 . 05 % ,多模态影像联合组检查准确率为 94.74 %。 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结论: 多模态影像学技术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 标签: 早期乳腺癌 超声检查 乳腺钼靶 核磁共振 多模态影像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检查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作为常规组)与彩色多普勒超声+乳腺钼靶+乳腺磁共振成像检查(作为联合组),并分别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比较常规组与联合组影像学诊断手段的准确性。结果对7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单一模态钼靶检查准确率为71.05%,多模态影像联合组检查准确率为94.74%。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态影像学技术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早期乳腺癌 超声检查 乳腺钼靶 核磁共振 多模态影像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模态影像技术在前列腺癌靶向穿刺中的应用探究。方法:从我院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之间接收的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中随机选出282例展开研究分析,分组并分别利用不同的影像组合方式进行研究。结果: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分析,良性、恶性患者例数之比为144:138;从诊断敏感度以及特异度两方面分析,A、D两组对比差距较大,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就A、B两组而言,阳性个数和恶性率成正相关。统计各组靶向穿刺活检以及系统性穿刺活检的单针阳性率,调查结果显示,A~C组对比差距明显(P<0.05)。结论:TRUS+TRTE+TR-CEUS+MRI组合模式用于前列腺癌诊断领域的作用效果更为突出,在四者检测均显示阳性且主客观条件支持时,可将系统性穿刺活检替换为靶向穿刺活检。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多模态影像 靶向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3D-slicer颅内血肿多模态重建技术在脑出血量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头部CT扫描,通过院内PACS系统获取DICOM原始数据,运行slicer多模态血肿重建,获取血肿长宽高及血肿体积等信息,传统公式法进行血肿体积计算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多模态重建可三维动态显示血肿的立体解剖关系并可融合头部CT各个层面。散点图可见传统公式结果与3D-Slicer测量结果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5)。公式法对于脑室出血和混合性出血的体积计算误差率高于脑叶出血组。结论利用slicer软件颅内血肿多模态重建其原理类似于计算机辅助容量计算,结果准确可靠。有利于临床研究的标准化和科学性,可有效减少公式法及个人经验等带来的数据偏倚。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为脑出血量的判断及治疗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脑出血 多模态重建 3D-slicer 传统公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胶质瘤应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 1月到 2018年 2月期间诊治的 36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术前行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脑胶质瘤的病理结果、病变个数与部位、 MRI信号表现、强化情况、占位效应与水肿情况以及周围纤维束状态。结果:①病理结果显示,低级别胶质瘤 11例,占比 30.56%,包括 II级 2例, II级 9例;高级别胶质瘤 25例,占比 69.44%,包括 III级 10例 IV级 15例;高级别胶质瘤构成比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对比差异显著( P<0.05)。②病变个数与部位:单发病变 30例,多发病变 6例;病变部位主要位于额叶、颞叶、顶叶、枕叶、颞顶叶交界区、额顶叶交界区以及小脑。③磁共振信号表现: T1FLAIR呈等、低信号 14例, T2FLAIR呈等、高、低混杂信号 21例; T2WI均呈稍高、高信号。④强化情况:环状强化 25例,伴结节状强化 3例,轻度强化 5例,未见明显强化 3例。⑤占位效应与水肿情况:占位效应伴有中、重度水肿带 26例,轻度占位效应伴有轻度水肿带 8例,未有明显占位效应与水肿带 2例。⑥周围纤维束状态:低级别胶质瘤的周围纤维束出现推移 4例,浸润 6例,破坏 1例;高级别胶质瘤的周围纤维束出现推移 0例,浸润 15例,破坏 10例;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多模态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清晰呈现病灶的实际情况,且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信号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脑胶质瘤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技术在前列腺癌靶向穿刺中的应用,评估其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100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其中50位采用多模态影像技术引导下的穿刺操作,50位采取传统方法进行穿刺(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经过多模态影像技术引导下的穿刺操作后,进行前列腺活检。同时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穿刺部位疼痛程度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结果:使用多模态影像技术进行引导的前列腺癌靶向穿刺在手术时间、穿刺部位疼痛程度及穿刺相关并发症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且操作安全可靠。结论:多模态影像技术在前列腺癌靶向穿刺中的应用可显著提高手术效率和准确性,降低穿刺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多模态影像技术 前列腺癌 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模态MR成像技术在直肠癌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36例直肠癌当做此次观察对象,对其分别实施常规MR平扫、MR增强扫描与扩散加权成像(DWI),以此来进行直肠癌病变的T分期,比较诊断、手术病理结果。结果与常规MR平扫对比,MR、DWI、MR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较高,(P<0.05)。结论对直肠癌患者应用多模态MR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的价值较高,不仅可以清晰的检查到肿瘤侵及肠壁的深度与范围,同时也能够大大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多模态MR成像技术 直肠癌 T分期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模态影像技术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效。方法:研究对象共选取了早期乳腺癌患者200例,选取时间在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这些患者接受随机分组后在诊断治疗期间分别多模态影像技术检查和常规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疾病检查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指标均明显更好。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 标签: 多模态影像技术 早期乳腺癌 诊断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笔者重点对多模态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肿瘤精准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100例纳入本次,通过电脑盲选将患者随机均分两组,研究组通过多层螺旋 CT 多模态三维重建后处理诊断,参照组通过常规检查诊断,鉴于诊断方法不同,对各组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48(96.00%)较高,参照组诊断准确率42(84.00%),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

  • 标签: 多模态CT三维重建技术 肿瘤
  • 简介:[摘要]颈动脉体瘤(CBT) 是一种起源于颈动脉体的罕见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且与颈动脉粘连紧密。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但手术难度大、血管和神经损伤发生率高。除彩色多普勒超声外,多种超声成像技术包括超声造影、弹性成像、超微血流成像及三维成像可为CBT术前诊断及评估提供重要信息,为制定手术方案、手术准备及预测手术风险提供帮助。

  • 标签: []超声检查 颈动脉体瘤 多模态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