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中关于体检结论中的5种描述为基层职业病体检机构对个体体检结论的描述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认为体检发现轻度异常,未达职业禁忌症的标准,给出个体结论为“目前未发现职业禁忌症”较为妥当。这样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复查,减少了企业、受检者、体检机构的矛盾。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比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与法医鉴定的结论差异。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间医院100例患有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期间采用临床诊断与后期法医鉴定两种诊断方式,并对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临床诊断及法医鉴定,脑挫裂伤结果(P>0.05)22(22.00%)VS 24(24.00%);颅内血肿结果(P<0.05)19(19.00%)VS 36(36.00%);脑损伤后综合征结果(P<0.05)50(50.00%)VS 26(26.00%);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P>0.05)19(19.00%)VS 20(20.00%);颅骨骨折结果(P>0.05)4(4.00%)VS 5(5.00%);脑震荡结果(P<0.05)45(45.00%)VS 23(23.00%);头皮软组织损伤结果(P<0.05)48(48.00%)VS 36(36.00%)。结论 经研究,临床诊断与法医鉴定应用于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相比之下法医鉴定准确率更高。为了得到更准确的诊断以应对疾病需及时检查、治疗,临床诊断治疗上的即时性,客观上难以通过后遗症状来验证早期诊断,同时也难以避免个体差异所致诊断的偏差。而法医鉴定从临床病史材料为起点,病史材料记载与影像学阅片对比审查,后遗症与影像学损伤部位对比分析,客观上避免了影响鉴定诊断的因素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包虫囊肿切除术与常规内囊摘除术复发概率的对比。方法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科共收治肝包虫囊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行肝包虫囊肿外囊完整切除术者40例设为观察组,行常规内囊摘除术者40例设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出血量明显较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无1例复发,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包虫囊肿外囊完整切除术与常规内囊摘除术比较能减少肝包虫囊肿病术后各种并发症、降低原位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对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概率,以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自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48例早产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48例患者平均分为2组,其中24例纳入常规组,剩余24例患儿纳入研究组,前者行常规护理措施,后者行预见性护理措施,将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颅内出血概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护理后,对患儿颅内出血率与护理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组患儿的出血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观察两组患儿颅内出血发生概率与整体护理效果,发现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出血概率,且整体护理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2015-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户籍居民的四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早死概率及变化趋势,为评价张家湾镇户籍居民四类慢性病的防控情况以及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利用2015-2019年登记在北京市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的资料,计算张家湾镇慢性病死亡人数在总死亡人数的构成比与标化死亡率;同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计算早死概率,并运用JointPoint软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其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2015-2019年张家湾镇户籍人口慢性病死亡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年均粗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标化死亡率从2015年的366.79/10万下降至2019年的340.32/10万。2015-2019张家湾镇户籍人口四类慢性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早死概率由2015年的10.85%上升至2019年的12.71%,以此速度进行推算,张家湾镇户籍人口四类慢性病总早死概率尚不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结论 2015-2019年张家湾镇四类慢性病的早死概率呈上升趋势,不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仍是影响张家湾镇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主要对这两类慢性病进行干预,才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