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胃息肉电凝电切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21.5~2022.5期间在我院行内镜下胃息肉电凝电切术治疗的100例胃息肉患者,随机分为2组后采取不同护理,最后对比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P<0.05)。结论:对于内镜下胃息肉电凝电切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效果显著,可促使患者病情恢复加快。
简介:[摘要]:高频电刀是一种取代机械手术刀进行组织切割的电外科器械。随着电子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高频电外科手术刀的临床应用,方便了医生的操作,目前已成为较为理想的电外科手术器械。但临床上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手术中引起的电外科损伤偶有发生,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对临床护理工作也带来诸多影响。因此,电外科器械的安全使用越来越引起医院领导及手术室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就医院手术室有关电损伤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针对胃息肉患者临床中采用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后的整体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80例胃息肉患者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其均于2018年至2020 年入我院接受诊治,应用等量数字随机方式分为常规组(内镜下电凝电切术n=40)和实验组(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术n=40),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胃息肉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半年复查复发率分别为5.00%(2/40)和7.50%(3/40),常规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半年复查复发率分别为20.00%(8/40)和25.00%(10/4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的治疗对胃息肉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半年复查复发率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 目的:评估肌电生物反馈和电刺激在产后康复治疗中的疗效,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00例,年龄在23到45岁之间,分娩次数1到3次。所有患者均经诊断存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表现,且均在产后42天到6个月间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分析治疗前后产妇临床症状、盆底肌力变化及盆底康复效果。 结果:治疗后,产妇的症状均有改善,盆底肌张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次数越少、阴道分娩越少、新生儿体重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和电刺激在产后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明显,能有效缓解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症状,减少尿失禁,改善疼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胃肠镜下高頻电凝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消化道息肉患者74例行对比调查,参考随机抽样法分组,将常规护理干预者纳入对照组,围术期护理配合者纳入观察组,统计患者心理状态与安全性指标。结果 患者入院时心理评估显示并无组间焦虑抑郁程度的明显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50.15±1.04分、50.05±1.03分均小于对照组的53.24±1.26分与54.15±.24分,组间对比有差异性;手术后对照组中3例患者腹胀,2例患者迟发性出血,1例患者穿孔,观察组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腹胀症状,组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有差异性;组间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有差异性。结论 消化道息肉以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手段为主,治疗期间加强护理配合有助于调整患者心理状态,便于配合治疗,同时可预防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目的:建立一套科学、全面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海战减员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未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准确合理地预计海战减员人数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运用文献归纳法、专家咨询法、模糊综合判断法,并通过3轮20名专家咨询确定信息化条件下海战减员影响因素及权重。结果经过3轮专家咨询,确立信息化条件下海战减员影响因素指标框架,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42个。3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是0.85、0.94、1,可操作性系数0.3342,敏感性系数0.2795,熟悉系数0.79。结论经过专家删除、修改各项指标,构建信息化条件下海战减员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可信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