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探寻体外循环(CPB)心脏患者在ICU期间循环功能适宜的监护措施,得出结论采取适宜的个体化治疗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医疗质量。

  • 标签: 体外循环 循环功能 心脏 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PDCA循环管理加强临床护理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对比2011年未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之前与2012年应用PDCA循环管理以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2011年未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之前,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3例,2012年应用此模式累计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例。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可以有效加强护理安全,明显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 护理安全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1月-2018年1月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54例及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47例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术后引流液量、拔除心包、纵膈引流管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结果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相比,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显著缩短、术后引流液量显著减少、拔除心包、纵膈引流管时间显著缩短,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是值得临床应用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4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行心脏搭桥术者共60例,以抽取红黄球方式分组,红球为研究组,黄球为对照组,每组例数为30例,研究组给予非体外循环,对照组给予体外循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所需时间、术后出血量、脱离呼吸机所需时间、监护室滞留时间、住院所需时间)、术后并发症出现率(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神经系统异常、肾功能不全)、生活质量评分(躯体功能、情绪角色、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结果实验组手术所需时间、术后出血量、脱离呼吸机所需时间、监护室滞留时间、住院所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235.69min±26.92min<291.64min±26.33min;419.38ml±106.39ml<691.64ml±116.22ml;12.64d±3.21d<19.62d±2.09d;2.60d±0.88d<4.29d±0.75d;14.98d±3.64d<22.61d±2.18d);术后并发症总出现率低于对照组(13.33%<36.67%);生活治疗总平均分高于对照组(89.64±4.69>72.60±3.54)分,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心脏搭桥术患者应用体外循环不仅利于降低手术各项指标、术后并发症出现率,更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 心脏搭桥术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715例患者为研究组,所有患者都具备以下一项或多项因素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心脏病,探讨其中发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89例的危险因素。结果PCI的症状明显;发生与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因素具有关,具有其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的PCI的发病率高于不具备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及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充分认识这些危险因素,及时控制这些因素,才能有效预防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

  • 标签: 后循环 脑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脏病患者采用体外循环灌注手术治疗,分析护理配合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患有心脏病的患者,患者采用体外循环灌注手术治疗,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将患者分成观察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配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配合。结果观察组成功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脏病患者采用体外循环灌注手术进行严密地观察、优质的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心脏手术 体外循环灌注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蜂毒对循环系统的药理作用,主要有降压、溶血、抗凝血、降粘、改善微循环和降血胆固醇等,因而可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 标签: 蜂毒 循环系统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手卫生管理中应用效果。方法将PDCA管理模式运用到手卫生管理中。并对实施前后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手卫生知识掌握及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观察。结果实施PDCA管理模式后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考核得分由76.7分提高至90.7分,洗手依从率由59.50%提高至85.77%,洗手正确率由73.3%提高至91.4%。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实施PDCA管理模式,提高了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使手卫生管理得到了持续质量改进,从而有效的降低医院感染。

  • 标签: PDCA 手卫生管理 应用 效果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中约有20%是由后循环缺血引起的。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和相关临床研究的发展,人们对后循环缺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对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尤其其治疗方面的共识及循证证据,借以提高医生对后循环缺血的再认识。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溶栓 神经保护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我科在产妇方面推行PDCA循环,探讨PDCA模式在母乳喂养中的效果。方法在母乳喂养过程中运用PDCA模式,进行管理,通过发现问题,原因分析,制定改进目标,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再次检查评定所制定的计划、措施是否取得预期效果。结果运用PDCA模式后,母乳喂养率由?80%?上升至98%?。结论通过在产妇方面运用PDCA循环管理,增强了护士及产妇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了产妇及家属的喂养观念,使病房新生儿的母乳喂养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所以PDCA模式在母乳喂养具有高效持续改进的积极意义。

  • 标签: PDCA 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PDCA循环管理方法确立问题,成立CQI小组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导致医院感染的主因;继而探讨可改进的有效措施,同时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加强检查及处理,将发现的新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P<0.001)。结论PDCA循环有利于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

  • 标签: PDCA循环 医院感染 持续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病理技术质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对病理科技术室规章制度、病理技术人员、标本收集、危化品管理、档案资料进行质控管理和质量改进,比较实施PDCA循环前后病理技术工作质量有无改善。结果实施PDCA循环后,病理技术各项工作质量均有所提高。结论将PDCA循环应用于病理技术质控中能有效提高病理技术工作的质量。

  • 标签: 病理技术 质量控制 PDCA循环 鱼骨图 甘特图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临床带教的过程管理,提高临床带教质量。方法引入PDCA循环管理方法,改革临床教学管理模式。结果实现临床带教管理工作步入高效、有序、规范化轨道,临床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实施PDCA循环管理方法,提高了临床实习带教质量,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医学实习生。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抗生素药物的管理,探索PDCA循环理论在抗生素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自2011年4月份正式将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抗生素药物的临床管理,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的具体实施,对临床病人进行个体化管理及调控,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观察抗生素使用规范、抗生素用量及病人的病情。结果应用PDCA循环理论管理的方法,抗生素的使用规范性明显提高,减少药物滥用,在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保障下,提高了抗生素使用效率,减少耐用风险。实施PDCA循环后滥用药程度分类、滥用的用药强度(AUD)程度和用药疗程3个角度的不合理病人例数均明显低于对实施常规管理前,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PDCA循环理论指导临床抗生素药物的使用,使抗生素用药更加规范、科学,提高用药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PDCA循环理论 抗生素药物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这一时间段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32例纳入本次研究,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并将同期接收的另外31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设为研究组,实施中医辨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后,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相比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实施中医辨证护理,能够在提升预后效果的同时,避免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PDCA循环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管理效果,并对PDCA循环在医院药学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分析2015年4月—2016年3月,我院药学管理中的相关指标对比,包括患者用药咨询满意率、药品摆放差错率、门诊住院处方合格率、配药差错率、临床辅助用药使用率1。同时2016年4月—2017年3月,医院采用PDCA循环,对药品质量进行科学管理。监控的相关指标与上述一致,以此对比PDCA循环在医院药学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在应用PDCA后,医院药品质量管理的相关指标,患者用药咨询满意率、药品摆放差错率、门诊住院处方合格率、配药差错率、临床辅助用药使用率均优于采用PDCA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医院药品管理更为规范、合理和科学。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可有效提高药学管理质量。

  • 标签: PDCA循环 医院药学管理 服务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时间分辨率对比剂动力成像(3DTRICKSMRA)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采用3.0T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仪,对我院收治的58例后循环缺血(PCI)患者行头颈部血管增强3DTRICKSMRA检查。结果58例患者中,椎动脉起始部狭窄18/58例(31.03%),椎动脉迂曲12/58例(20.69%),椎动脉V2段狭窄2/58例(3.45%),椎动脉V4段狭窄2/58例(3.45%)。基底动脉狭窄2/58例(3.45%),大脑后动脉狭窄7/58例(12.07%),15例未见异常。结论磁共振3DTRICKSMRA在后循环缺血诊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PCI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磁共振成像 3D TRICKS MRA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20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影像学特点与预后效果。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言语不清(37.5%)、头晕(42.0%)、偏侧肢体乏力(56.0%);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以高血压(80.0%)、高脂血症(45.0%)为主;发病部位主要是小脑与脑桥;预后不良者占24.0%,死亡率为4.5%,患者远端血管受累与入院时NIHSS评分偏高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缺乏特征性症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应尤其注意远端血管受累与入院时NIHSS评分偏高者,改善其预后效果。

  • 标签: 高龄患者 后循环脑梗死 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