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置胃管经改良置管方法、固定方法后置管成功率和留置胃管后固定的成功率。方法对70例需要置入胃管和留置胃管鼻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观察组使用压舌板辅助置入胃管,用棉纱绳固定胃管,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方法置入及固定胃管,对比分析两组胃管置管的成功率及留置胃管后固定成功率等,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5.7﹪,胃管固定成功率为60﹪,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4.3﹪,胃管固定成功率为96﹪,统计学分析P<0.05,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压舌板辅助置入置管一次成功率优于传统的置管方法,棉纱绳固定留置胃管固定的成功率优于传统的固定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中心静脉置管(CVC)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检索Pubmed、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鉴定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处理,计算两组相关研究指标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24个随机对照试验(RCT),总样本量2900例次。PICC组在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血气胸发生率、血肿发生率等共8项指标方面优于CVC组;在脉管炎发生率、血栓发生率方面CVC组则较优。结论临床应用中PICC较CVC有明显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PICC置管前系统评估对置管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行PICC置管患者,并通过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最基础的常规评估,观察组患者采用系统评估,并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置管方法、穿刺一次成功率、导管末端位置合适率、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不同的评估方法后,观察组患者的PICC置管方法、穿刺一次成功率、导管末端位置合适率、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PICC置管患者实施系统评估可以提高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及导管末端位置合适率、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中心静脉置管时运用腋静脉穿刺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我院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0例患者运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观察组50例患者则实施腋静脉穿刺,对比两组穿刺成功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00%(45/50),对照组为92.00%(46/50),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χ2=0.12,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0%vs16.00%)(χ2=4.00,P<0.05)。结论腋静脉穿刺与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均较高,但与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置管方式相比,腋静脉穿刺置管,可有效降低穿刺意外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的成本效用情况。方法应用WHOQOL-BRIEF自评量表(中文版)评价患者使用前及随访3个月后的生存质量,采用等级尺度法(RatingScale,RS)将生存质量转化为RS效用值,据此计算出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对比PICC置管和外周静脉输液技术成本-效用间的差距。结果PICC置管单项护理实际成本为(2259.99±30.99)元,高于外周静脉输液技术护理实际成本(1432.23±18.45)元。PICC置管获得的生命质量调整年为0.051,成本效用值为44313.53,高于外周静脉输液技术获得的生命质量调整年为0.022和成本效用值65101.36。结论PICC置管成本虽高,但其效用值也高,其获得一个完整的QALY花费较少,成本效用相对较高。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发生置管困难的原因及处理对策的研究现状,为护理人员针对相关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提供指导,对PICC置管时减轻患者疼痛和情绪紧张,提高PICC穿刺成功率的新辅助方法进行了展望。
简介: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VenousCatheters简写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该导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某些药物渗出所致的静脉炎、静脉硬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PICC成本高,如置管失败,或置管后护理不当,会给患者造成躯体痛苦及经济损失,因此如何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及其维护质量,减少并发症,是我们临床护士研究重点。现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简介:摘要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u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的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1.从90年代开始引进我国,并在临床广泛应用2。类似于临床上面经常使用的套管针,但是导管出口直到上腔静脉。逐渐用于化疗、胃肠外营养、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等,被认为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与传统深静脉穿刺技术比较,具有操作创伤小,插管快捷,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等特点。PICC是当前医疗护理的新概念,是高科技时代在医疗护理领域里开发的一门新技术。它是中心静脉输液的可靠渠道,也是当今先进护理的必经之路。这项新技术的开展标志着我国的静脉输液治疗与国外先进技术接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分泌性中耳炎腭裂患者。采用鼓室置管术对中耳功能及听力损失的影响。方法对120例(219耳)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腭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腭裂修复+鼓室置管术组;对照组单纯腭裂修复组,术后6个月进行鼓室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鼓室置管术适应证,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并发症防治进行讨论。结果中耳置管组术前术后V波反应阈平均值及轻中度听力损失有显著差异。对照组术前术后V波反应阈平均值及轻中度听力损失差异无显著性。术前两组波阈平均值及轻中度听力损失均无显著差异,术后两组V波反映阈平均值及轻中度差异有显著性。结果经x2检验可见中耳置管组术前术后鼓室图有显著差异;对照组术前术后鼓室图差异无显著性。术前两组鼓室图差异无显著性,术后两组鼓室图有显著差异。结论腭裂修复同时行鼓室置管有利于伴有分泌性中耳炎腭裂患者中耳功能改善,提高患者听力。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患者取坐位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探讨置管异位率。方法接受PICC插管的患者4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采取标准的置管操作,干预组23例,在坐位下进行置管操作,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胸部正位X线照片,比较两组间的导管异位率。结果共有7例患者发生导管异位,其中对照组6例(25%),干预组1例(4.4%).干预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4.3418,P=0.0372)。结论在插管过程中,患者取坐位可以显著提高导管到位率,是有效、可行的预防PICC导管异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