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减少新生儿PICC发生导管异位的方法,增加PICC的留置时间。方法将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经上肢血管行PICC置管的患儿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标准测量定位,观察组除在术前采取标准测量定位外,在术中再次测量定位,观察两组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结果对照组PICC尖端位置标准76例,过深8例,过浅13例,异位于颈内静脉2例,腋静脉分支1例,观察组PICC尖端位置标准91例,过深5例,过浅2例,异位于颈内静脉2例,两组比较,尖端位置标准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导管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结论在行PICC穿刺置管时,在术中再次测量定位可以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且延长保留时间,减少患儿的穿刺,方法简便,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俯卧位通气(Pronepositionventilation,PPV)可减轻患者背侧肺组织压力,促进肺泡复张,改善气体交换。至今,PPV已被认为是纠正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患者难治性低氧血症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护理措施。俯卧位通气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是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让病人选择俯卧式体位,可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膈肌运动方式和位置;有利于分泌物的引流;改善依赖区的通气血流灌注;肺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善胸壁的顺应性;以促进下垂不张部位的肺得以扩张,进而实现通气灌注比例的调节以及呼吸衰竭病人氧合情况的改善,最终确保肺功能尽快恢复以及早日脱机。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侧俯卧位配合徒手矫正在头位难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头位难产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的产妇应用常规阴道分娩,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侧俯卧位配合徒手矫正法,分析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和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成功率为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5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俯卧位配合徒手矫正对头位难产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分娩结局,提高母婴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对头位难产产妇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选取于2014年8月-2016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分娩的头位难产产妇94例,并11随机分为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实验组(接受产程护理干预)各47例,对两种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就自然分娩率而言,实验组产妇明显高于参照组68.09%vs.21.28%;就剖宫产率而言,实验组产妇明显低于参照组17.02%vs.48.94%;就总产程时间而言,实验组产妇明显短于参照组;就母婴并发症发生率而言,实验组产妇明显低于参照组14.89%vs.51.06%,因为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程护理干预应用于头位难产产妇中的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临床原因,为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提供较为可靠的临床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97例头位梗阻性难产产妇的临床相关资料予以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结果头位异常因素约占80.41%(78/97);产道异常产妇约为11.34%(11/97);宫缩乏力产妇约为5.15%(5/97);巨大儿因素约占3.09%(3/97)。78例头位异常梗阻性难产产妇中,41例为持久性枕横位,约为52.56%;32例为持久性枕后位,约为41.03%;持久性枕横位产妇剖宫产率约为48.78%(20/41);持久性枕后位产妇剖宫产率约为84.38%(27/32),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持久性枕横、后位为导致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原因。严密监测产程及胎头降低可以及时对头位梗阻性难产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