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纵膈内淋巴瘤的CT诊断鉴别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纵膈内淋巴瘤患者2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全部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实施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将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作对比。结果经病理证实,20例患者均为纵膈内淋巴瘤;而CT检查出纵膈内淋巴瘤18例,检出率为90.0%(18/20),1例高度怀疑,1例漏诊。20例患者病理为霍奇金病15例、非霍奇金病5例(2例为大细胞淋巴瘤、3例为淋巴母细胞瘤)。结论纵膈内淋巴瘤采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清晰的显示肿瘤侵及范围以及解剖细节,且有利于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定性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检查诊断原发性胸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胸腺淋巴瘤患者20例,选择20例胸腺癌患者与20例侵袭性胸腺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行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选择两位经验丰富影像学医师阅片,CT扫描观察肿块的大小、位置、形态、密度等情况以及纵膈淋巴结情况。结果20例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在位置方面,7例肿块偏向纵膈侧,13例肿块在两侧均有生长;在形态方面,15例患者肿块直径超过8cm,11例患者肿块辩越呈结节状生长;在密度方面,7例患者肿块密度较为均匀,10例患者瘤内存在小囊肿状改变,肿块密度不均匀,3例患者存在有较大片坏死。发病年龄、包绕血管征、瘤内小囊肿状改变等与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CT扫描应用在原发胸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有着一定的诊断价值,结合实验室检查以及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给予定性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提高其超声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6例腮腺腺淋巴瘤的声像图特点。结果腮腺腺淋巴瘤在超声上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单侧单发不均质低回声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多显示为2~3级血流信号,临床资料显示多发生于老年男性。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病理结构决定其特有的超声表现,再结合临床资料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超声检查可作为检查腺淋巴瘤的首选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7年7月间新诊断的8例肺MALT淋巴瘤病例。结果患者中位年龄59.5岁,ⅠE-ⅡE期6例,ⅢE-ⅣE期2例。观察者1例,放疗1例,单纯化疗3例,单纯手术1例,手术+化疗2例。中位随访时间30月,1例单纯手术者疾病进展,其余患者疾病稳定,8例患者均存活。结论肺MALT淋巴瘤通常呈惰性临床进程,但有转化及终身复发风险,应长期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对原发性的甲状腺淋巴瘤(PTL)的诊断判断方法进行研究,对比超声法和病理法的效果。方法筛选2016年3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原发甲状腺淋巴瘤诊断的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普勒超声扫描仪对患者的病灶处进行扫描,并将患者的病灶进行组织免疫切片的制备。观察所选患者在两种方法下的检测结果和表现的特征。结果在这37例的患者中发现,有15例双侧叶均受累,12例单侧受累,10例峡部受累;超声表现为11例呈单纯弥漫型改变,14例呈甲状腺弥漫性病变背景下合并多发低回声结节型改变,9例呈肿块型改变,3例呈甲状腺双侧叶多发低回声结节。37例PTL中有23例(62.16%)伴周围颈部区域淋巴结肿大。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PTL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超声影像特点。应该综合的应用这些检测手法,以便使检测结果更加的准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标本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3-4um切片,光镜观察。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即用型工作液,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肿瘤细胞免疫表型。结果36例DLBCL中结内占52.8%,结外占47.2%,胃DLBCL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类型,占结外淋巴瘤52.9%,无论发生于结内或结外,肿瘤均由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样大细胞构成,瘤细胞弥漫分布,全部表达B细胞标记CD20,83.3%(30/36)病例Ki67>40%,36.1%(13/36)表达MUM1,69.4%(25/36)表达bcl-2,38.8%(14/36)表达bcl-6,13.8%(5/36)病例表达CD10,少数病例表达CD5(1例)及CD30(2例),瘤细胞不表达CK、CEA、CD3、ALK、EMA。GCB型13例(36.1%),non-GCB型23例(63.9%)。随访2-34月,17例建在,9例死亡,10例失访。结论DLBCL是发生于结内、外的大B细胞弥漫性增生形成的一组侵袭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占54.5%(36/66),也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类型,具有发病部位广泛,免疫表型复杂等特点。临床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及淋巴瘤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评价接触苯苯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之间的关联。方法检索国内外各大类型数据库,获得有关职业接触苯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关系的文献,采用Revman4.2软件对筛选纳入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倒漏斗图法定性评价发表性偏倚。结果共纳入原始文献11篇,累计病例5916例,对照10346例。经Meta分析得出苯的暴露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发病合并OR值为1.02,95%可信区间为0.92-1.14。结论苯的暴露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并不能证明苯暴露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危险因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原发甲状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通过1例原发甲状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原发甲状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该病病例B超引导穿刺活检术定性后明确为甲状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B超引导穿刺活检病检确诊后给予放化疗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结核与克罗恩病、肠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并作出评价对比。方法选取50例肠结核患者(肠结核组)、50例克罗恩病患者(克罗恩病组)、50例肠淋巴瘤患者(肠淋巴瘤组)纳入本次研究工作,并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病变部位等。结果肠结核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72.00%),主要受累部位是右半结肠(66.00%);克罗恩病主要表现为大便性状改变(52.00%),主要受累部位是回盲部(46.00%);肠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70.00%),主要受累部位是小肠(44.00%)。结论肠结核与克罗恩病、肠淋巴瘤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疾病病变部位表现有显著差异,因此可以作为临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淋巴瘤患者应用美罗华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纳入我院2015年4月—2016年7月应用美罗华治疗的淋巴瘤患者108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在应用美罗华治疗过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应用美罗华治疗过程加强对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美罗华用药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评分、美罗华用药护理评分、不良反应监测评分、不良反应处理评分;应用美罗华不良反应出现率;护理前后患者负性情绪评分。结果干预组患者美罗华用药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干预组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评分、美罗华用药护理评分、不良反应监测评分、不良反应处理评分比对照组好,P<0.05;干预组应用美罗华不良反应出现率比对照组低,P<0.05。护理前两组负性情绪相似,护理后干预组负性情绪显著减轻,优于对照组护理后,P<0.05。结论淋巴瘤患者应用美罗华过程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理,强化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不良反应治愈率和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氟达拉滨联合化疗治疗初治滤泡型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接收的80例初治滤泡型淋巴瘤患者进行治疗,征得患者同意,按照随机序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化疗治疗,观察组采用氟达拉滨联合化疗治疗,观察两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低于对照组57.5%,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氟达拉滨联合化疗治疗初治滤泡型淋巴瘤的临床效果良好,同时可以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因而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借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