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内镜精灵在基层医院消化道早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大样本的临床实验观察,明确AI(人工智能)辅助下,内镜检查是否能更加规范,能否更容易发现癌前病变,减少漏诊,特别是在NBI、ME下能否更准确判断病变性质,及进行风险评估。方法:本次研究分为两组患者,首先是胃镜患者,将本院的1000名无痛胃镜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无AI辅助提示功能进行诊断,实验组患者则应用内镜精灵辅助诊断。分析比较最终两组患者的瘤变/早癌检测率,对AI高风险提示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统计。其次是肠镜患者组,同样选择本院的1000名接受无痛肠镜检查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同样地这些患者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无AI辅助提示功能进行诊断,而实验组患者则使用内镜精灵进行辅助诊断。最终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息肉/腺癌的检出率,并且统计两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胃镜患者:实验组使用内镜精灵辅助诊断的瘤变/早癌检出率为87%,而对照组为76%。高风险提示方面,500例患者中共有121例提示高风险,内镜精灵的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84%。肠镜患者:在实验组中,内镜精灵辅助诊断的腺瘤检出率为31.37,对照组为14.34%。同时息肉检出率实验组也更高(64.21%),对照组为41.91%。内镜精灵辅助诊断的腺瘤的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84%,准确率为79%。息肉的敏感度为95%,特异度为88%,准确率为90%。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内镜精灵辅助诊断在消化道早癌筛查中可以显著提高腺瘤/息肉的检出率。内镜精灵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能够更准确地辅助医生发现腺瘤和息肉,提高早期诊断的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染色内镜、常规内镜对于直肠息肉的病变诊断状况的应用效果。方法:以 2015年 1月至 2016年 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 136例直肠息肉患者为观察对象,分别使用窄带成像内镜、染色内镜与常规内镜对直肠出现病变的患者进行检查,对病变位置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和微血管形态分型,并将窄带成像内镜、染色内镜以及常规内镜的检查结果以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窄带成像内镜检出的病变样本为 86例,染色内镜检出病变样本 78例,常规内镜检出的病变样本 12例。窄带成像内镜与染色内镜的检出率要优于常规内镜,窄带成像内镜与染色内镜的检出率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窄带成像内镜的对于直肠癌变的诊断符合率、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 93.17%、 91.63%、 98.36%,染色内镜为 89.63%、 91.57%、 95.48%,常规内镜为 76.34%、 78.12%、 86.31%,由此可见,窄带内镜对于直肠癌变诊断的符合率以及敏感度要显著优于染色内镜和常规内镜,而窄带内镜与染色内镜的特异度则差异较小,但明显高于常规内镜。结论:窄带成像内镜在检查过程中,其成像效果更加清晰,对于病变状态的鉴别更加准确,能够突出肿瘤性病变与肺肿瘤性病变的区别,检查结果明显优于常规内镜,因此可以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类癌是一类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近60%类癌发生在消化道,直肠类癌发病率约占消化道类癌20%~55%,占类癌总发病率10%~17%[1-3]。直肠类癌组织分化与良性肿瘤相似,病理组织学表现却与恶性肿瘤相似,具有强烈恶变倾向及容易复发和发生转移等特点,加之发病缓慢、起病隐匿,在临床上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4]。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直肠类癌的检出率有所提高[5],尤其是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内镜技术的兴起,直肠类癌的内镜下治疗逐步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我们通过对2016年4月~2018年4月于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中心通过超声内镜诊断并经ESD治疗的类癌患者23例进行临床分析,进一步评价超声内镜联合ESD治疗在直肠类癌诊疗中应用价值,并评价其安全性。
简介:由国内著名消化内镜专家金震东、李兆申、王贵齐、杨爱明等教授联合主编的《消化超声内镜诊断技术》、《消化超声内镜穿刺技术》和《消化超声内镜治疗技术》多媒体教学光盘已由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消化超声内镜诊断技术》收集了12个精彩操作演示和23个经典临床病例,介绍了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技术及大探头超声内镜诊断技术,是目前国内全面介绍消化超声内镜诊断技术的光盘。《消化超声内镜穿刺技术》课件中主要介绍了在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食管、纵隔、胃、十二指肠、胰腺等部位的操作方法与技巧。《消化超声内镜治疗技术》课件详细演示了超声内镜引导下肿瘤注射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