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将从远程医疗协作网和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出发,分析和讨论远程医疗协作网如何实现健康扶贫,并使其能够更好的应用且促进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在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远程医疗协作网切实有效的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同时还通过远程医疗协作网实现了对偏远地区的健康扶贫,有效的让医疗成本得到了降低同时也让发达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这对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都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卫生信息化也已经开转向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对于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而言,远程医疗的强势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实现了健康扶贫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冲配手法对医院冲配人员职业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将静配中心的冲配人员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传统冲配方式和改进冲配方式,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等数据收集和分析。结果:观察组冲配人员在职业损伤评估和劳动强度评估指标上表现出显著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的冲配方式能显著降低冲配人员的职业损伤风险和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度,对保障冲配人员的身体健康和提升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肱骨头区的骨皮质区域性分布差异.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健康志愿者51人,男27人,女24人;年龄20~88岁,平均48.69岁.所有健康志愿者行肩部CT扫描,按照年龄分为3组:A组(20~39岁)17人;B组(40~59岁)18人;C组(≥60岁)16人.应用骨皮质测量软件Stradwin5.2读取CT原始影像数据,生成骨皮质的彩色分布图.垂直于肱骨头关节面,将肱骨头高度四等分后建立相互平行的3个横截面;在横断面1、2、3,测量分析肱骨头区前壁、外侧壁和后壁的骨皮质厚度、骨皮质密度和皮质下骨小梁密度.结果在A组,骨皮质厚度和密度在肱骨头区前壁、外侧壁、后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B、C组,骨皮质厚度和密度在肱骨头区前壁、外侧壁、后壁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后壁的骨皮质厚度和密度在A、B、C组的横截面1、2中均较低.在C组的横截面3,外侧壁的骨皮质厚度和密度值最低.A、B、C组在横断面1、2、3中各个测量点的皮质下骨小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各个年龄段,肱骨头区的骨皮质区域性分布差异程度不同,40岁以后差异程度有所减弱.肱骨头区的外侧壁或者后壁,是骨皮质的薄弱区域.
简介:摘要:随着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临床医疗领域所涉及的相关技术,特别是在麻醉技术领域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了可喜的成效,进一步促进区域麻醉技术充分实现可视化,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有效提升麻醉效果,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水平和治疗总有效率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结合这种情况,本文重点综述区域麻醉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展望等相关内容,希望本文的综述能够为区域麻醉技术实现更加良好的应用以及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简介:摘要目的对颈动脉分叉区域的神经解剖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的临床手术操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12例24侧成人头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颈动脉分叉区域颈丛神经、交感神经走行、脑神经、相互关系等展开研究分析,对间距进行测量,对空间分布关系进行确定。结果经测量发现,耳大神经同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至乳突尖的距离平均为(27.3±4.8)mm;颈横神经同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至乳突尖距离为(53.6±5.5)mm;喉上神经交叉点与颈动脉分叉颈部凹陷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平均为(8.2±3.8)mm;舌下神经同颈袢上根分叉点至颈动脉分叉凹陷部最低点的距离平均为(8.4±4.1)mm。结论颈动脉分叉区域神经解剖研究对于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保护神经、指导操作、降低术后并发症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临床价值显著,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