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出生医学证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规定的法定医学证明文书,自1996年卫生部统一印制以来,卫生部和公安部联合下发了4个规范性文件,卫生部也下发了多个文件,尤其是2009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的通知》(卫妇社发[2009]96号)对《出生医学证明》的首次签发、换发、补发、印章管理、废证管理、档案管理等做了明确规定。出生证自问世以来,经过6次修订,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其业务范围也在逐步扩大,是申报国籍、户籍、取得公民身份号码的医学依据和凭证,现已广泛用于新生儿落户,申报生育险、入托、入学、出境等多个方面社会功能,成为公民终身的医学法律文件。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临床医师《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填写正确率,提出如何正确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策略。方法:观察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填写的631份《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对根本死亡原因填写正确率进行调查,并提出正确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策略。结果:在631份《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中,有256份《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死因链填写错误,375《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死因链填写正确,正确率为59.43%;有212份《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根本死亡原因填写错误,419份《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根本死亡原因填写正确,正确率为66.40%。结论:加强对临床医师的培训,使其掌握《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填写基本要求,学会利用正确的填写方法,可以有效提升临床医师的死因链逻辑推理关系,提升填写正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 要] 目 的 归纳总结我院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工作中常见的问题,通过加强《出生医学证明》重要意义的宣传,优化办理流程,使《出生医学证明》的办理工作规范、准确、高效,达到国家的规定和要求。方法 依据我国《出生医学证明》办理的相关规定,分析我院《出生医学证明》办理的工作概况,总结办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结果 对照逐步出台和日趋完善的《出生医学证明》相关政策、制度和规定,查找问题,采取对策,使《出生医学证明》的办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结论 依法强化对《出生医学证明》办理的管理,加强宣传力度,对提高签发率、降低换发率和废证率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对规范我国出人口登记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在改善《出生医学证明》首次签发率、当年签发率和废证率中的价值。方法在我院《出生医学证明》管理过程中,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并连续监测我院2013年至2017年5年期间《出生医学证明》的首次签发率、当年签发率和废证率,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2013年至2017年首次签发率从98.53%上升至99.77%、当年签发率从96.35%上升至97.37%,而废证率从0.54%下降至0.24%,经统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出生医学证明》的首次签发率、当年签发率,并降低废证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某区2011—2014年卫生行政处罚案件情况,了解卫生执法监督现状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做好卫生监督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区2011—2014年163宗卫生行政处罚案件按年份、分类、履行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1—2014年163宗案件中,其中公共场所所占比例最高,无听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结论卫生监督机构应不断提高卫生监督员法制素质,加强相对人宣传教育,完善制度等,确保执法公平、公正.
简介:摘要作者通过对一起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无?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个人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擅自非法终止妊娠,致孕妇重伤移送司法部门被判犯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并处罚金10000元;相关人员亦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分析当前非法终止妊娠一定程度存在的原因、探讨应对策略,对建立打击无证行医长效监管机制,保障群众就医安全提出建议和意见.关键词非法终止妊娠;重伤;移送;分析;探讨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263-02
简介:[摘要]本文记录了卫生行政部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期间对于两起违规销售涉疫卫生防疫物资的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案件,通过回顾案件调查取证过程,探讨分析此类案件在查处过程中如何准确的适用法律。
简介:摘 要: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性侵事件在社会上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校园性侵事件由于受害者的特殊性和事件的敏感性,社会影响极大。法医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在剖析性侵案件的心理机制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价值。本研究经过对200份来自不同校园性侵案件的详细档案分析,综合运用行为分析、案例重构、受害者陈述分析等多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校园性侵犯罪的心理动因。研究发现,校园性侵犯罪行的实施者在心理上多存在严重的自我控制缺失、同理心缺陷以及认知扭曲等问题。研究同时指出,受害者在事件后普遍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创伤的症状可能对其学业成绩和人际交往产生长期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干预策略,包括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以及完善紧急响应机制等。此研究为进一步预防和处理校园性侵犯罪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了实证支持,对校园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