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转染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co—stimulator,ICOS)基因对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inducedkiller,CIK)细胞杀伤胆管癌细胞的作用。方法构建含ICOS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并转染给CIK细胞(CIK—ICOS细胞组),单纯CIK及CIK—EGFP细胞为对照组,观察3组CIK细胞体外增殖与凋亡情况以及对胆管癌细胞的杀伤作用;ELISA法检测3组CIK细胞上清液中IFN-γ、IL-2及TNF-α的表达。建立胆管癌移植瘤的SCID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SCID小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IK、CIK—EGFP、CIK—ICOS细胞治疗组,观察转染ICOS基因的CIK细胞对小鼠胆管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CIK—ICOS细胞组体外增殖明显强于CIK及CIK—EGFP细胞组;培养第加天CIK—ICOS与CIK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69%和2.90%,第23天分别为0.89%和4.92%;在不同效靶比CIK—ICOS细胞组杀伤效应均显著高于CIK与CIK—EGFP细胞组(F=13.37,6.46,25.51,P〈0.05);CIK—ICOS细胞组上清液中IFN-γ的浓度为(49.50±4.73)μg/L,显著高于CIK细胞组(30.53±3.73)μg/L及CIK—EGFP细胞组(30.12±2.64)μg/L(F=38.89,P〈0.05)。CIK—ICOS细胞治疗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明显低于CIK与CIK-EGFP细胞治疗组,肿瘤坏死面积明显大于CIK与CIK—EGFP细胞治疗组,瘤内CIK细胞数量最多。结论CIK细胞在体内外均具有杀伤胆管癌细胞的作用。转染ICOS基因后,CIK细胞体外存活时间延长、增殖能力增强、IFN-γ的表达增多,其在体内外抗胆管癌作用明显增强。
简介:目的:探讨异硫氰酸苯乙酯(PEITC)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PEITC处理QBC-939细胞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Hoechst33342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设置对照组:加入和药物等体积的DMSO。结果:20、30、40、50μmol/L的PEITC作用于QBC-939细胞24h后,细胞活力分别为(88.07±2.40)%、(68.02±4.04)%、(52.57±1.91)%、(36.37±3.42)%,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O.05);30μmol/L的PEITC处理QBC-939细胞12、18、24、48h后,细胞活力分别为(90.74±2.96)%、(78.22%±4.85)%、(69.67±4.58)%、(40.48±2.59)%,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QBC-939细胞经30μmol/L和50umol/L的PEITC作用处理24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0.51±2.77)%、(58.62±3.75)%,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GJM期的细胞比例从(5.06±1.86)%上升到(16.96±2.71)%、(26.68±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PEITC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而发挥抗胆管癌作用,并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纳米化疗药物干预人胆管癌细胞侏QBC939中Survivin和p53表达变化的情况,探讨其抑制肿瘤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胆管癌细胞诛QBC939,随机分成5组,即空白对照组、纳米药囊组、有磁无药组、5-Fu组和吉西他滨(健择)组。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在药物干预后的细胞生长状态,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lernblot检测各组中Survivin和p53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有磁无药组、5-FU组、健择组、纳米药囊组中SurvivinmRNA和蛋白表达依次降低,p53N则相反;纳米药囊组对QBC939细胞生长抑制明显,细胞凋亡率较其他各组高(除健择组)。上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化疗药物对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有明湿抑制作用,下调Survivin和上调p53可能是其抑瘤机制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治疗进行探讨,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6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患者资料。26例患者术前采用CT检查、B超检查、ERCP、MRI与PTC检查,15例患者病证得以确诊,确诊正确率达到了57.5%。依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姑息手术治疗组、根治性手术治疗组以及肿瘤活检术,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平均存活时间。结果研究的26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患者中,姑息性手术治疗组患者平均存活11个月,而根治性手术治疗组患者平均存活20个月,行肿瘤活检术患者平均存活5个月。结论继发感染与肝胆管结石刺激容易导致肝胆管癌的发生,采用姑息性手术、根治性切除术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简介:摘要: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是一种罕见的肝胆恶性肿瘤,较易侵犯血管和发生淋巴结转移。近年来,ICC在全球的范围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ICC早期诊断较为困难,病人发现时多已处于中晚期,因此可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仅1/5,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唯一具有治愈ICC的可行方法,但可切除性和可治愈率并不理想。经手术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0%。这篇综述重点讨论了ICC的流行病学及多学科治疗方法。为临床医师诊治提供思路。
简介:目的探讨中段胆管癌在肝外胆管癌分类中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2005年诊治的402例肝门部胆管癌、85例中段胆管癌、76例下段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肝门部、中段、下段胆管癌的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分别为27.8%(102/367)、51.3%(38/74)、59.2%(45/76),手术并发症分别为36.1%(132/366)、9.5%(7/74)、32.8%(25/76),根治性切除术5年生存率分别为33.3%(34/102)、44.7%(17/38)、28.9%(13/45)。结论中段胆管癌除了手术切除率低于下段胆管癌外,手术的并发症、手术的选择以及预后均好于其余两类。
简介:摘要: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是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肝癌,该疾病预后较差且近年来发病率持续升高,在大多数患者中仍然是致命的恶性肿瘤。ICC是罕见的高侵袭性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被认为是首选治疗。对于局部不可切除或晚期转移患者,系统治疗可能会延迟进展,但存活率仍旧较低。近年来,随着医学科研的进步,在ICC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晚期和转移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本文现就ICC的局部治疗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