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6岁,慢性。肾衰竭,透析前血压130/80mmHg(1mmHg=0.133kpa),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机为Baxterl550型(该机使用年份为3年)。重碳酸盐透析,电导度设置为14.4mS/cm(钠浓度为138mmol/L)。机器自检通过后预充透析器透析管开始透析。治疗处方.肝素钠抗凝,透析4h,目标超滤量2900ml,血流量200ml/min。上机后血压120/80mmng,脉搏78次/min,静脉压70mmng,TMP100mmng,体外循环及机器各参数显示正常。透析约1h后,护士发现患者有轻度烦躁表现,体外循环血液颜色变深呈暗红色,静脉压未见升高,机器运转正常,此时患者血压130/90mmHg,脉搏88次/min,检查透析液型号、机器运转状况未发现异常,但此时血液颜色越来越深,主管护士即刻将此情况报告医生,医生指示更换透析器,护士在用生理盐水回血时无阻力,透析器内亦无凝血迹象。更换了透析器后,立即将患者转移至其他机器进行透析,随即留取了患者原透析机的透析液标本与患者的血标本,送检验科检测血液和透析液电解质。结果患者血清钠离子浓度150mml/L,透析液钠离子浓度157mmol/L。由此判断患者血液颜色变深及烦躁表现为高钠透析所致。患者在更换机透析20min后血液颜色逐渐恢复正常,1h后患者血清钠离子浓度降至142mmol/L。由于处理及时,未对患者造成不良后果。随后工程师对该机进行了检修,发现故障原因是电导度传感系统故障,不能反映透析液实际电导度。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尿液检查的可靠性分析,能更大限度地确保尿液的检查过程能够满足质量控制(TQC)的相关要求。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500例住院患者的尿液样本。需要检验的尿液样本本身需要安装相关的标准内容来进行检验,针对于其带有的缺陷来降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同时,杜绝带有问题的样本检测。结果经研究后发现,500例尿液标本中共有53例尿液标本出现缺陷,缺陷率为6.49%。深入研究后发现,对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标本污染、采集时间不当、标注不清晰、样本量不足、容器不合理、不及时送检等均符合统计学要求。讨论现阶段的尿液检查质量管理工作中所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涉及分析前的相关质量保障工作,接受检验的标本本身的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的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9月—2020年8月到该院进行血液细胞检验的100份患者血液样本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按照影响血液样本质量的因素对样本进行科学的处理,比较抗凝配比不同、常温下保存不同时间段和低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间段对血细胞检验结果造成的显著差异。结果抗凝比对血细胞检验结果的影响比较大,1∶5000的HGB、WBC、RBC、PLT分别为(106.3±6.3)g/L、(6.2±0.3)×109/L、(4.0±0.6)×1012/L、(137.2±6.6)×109/L,对比1∶10000比例的(132.1±8.7)g/L、(10.8±0.2)×109/L、(5.3±0.6)×1012/L、(183.7±8.7)×109/L,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24.010、127.580、15.320、42.040,P<0.05);常温下保存不同时间段血细胞检验结果差异大,采血后30分钟的HGB、WBC、RBC、PLT分别为(116.8±3.5)g/L、(6.5±1.2)×109/L、(4.5±1.4)×1012/L、(12.9±4.1)×109/L,采血后3小时的HGB、WBC、RBC和PLT的值分别为(127.2±3.7)g/L、(7.1±1.1)×109/L、(4.9±1.3)×1012/L和(17.2±3.2)×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10、3.680、3.660、8.260,P<0.05);低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间段血细胞检验结果差异大,采血后30分钟的HGB、WBC、RBC、PLT分别为(119.8±2.5)g/L、(13.5±1.2)×109/L、(14.4±1.3)×1012/L、(183.7±4.0)×109/L,采血后3小时候的HGB、WBC、RBC和PLT的值分别为(126.2±2.7)g/L、(15.1±1.2)×109/L、(15.6±0.2)×1012/L、(186.9±3.2)×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90、9.420、9.120、6.340,P<0.05)。结论为了检验的质量控制,应该严格按照科学抗凝配比,做好温度监测和检测时间控制,保证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简介:摘要:本篇我们报告一个32岁年轻男患者,他在1个月前因不明原因发热,在当地医院及自治区级外院对症治疗,未系统治疗。他表现为自体瓣膜心内膜炎伴新发严重主动脉反流、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全身脓毒症。因此进行急诊手术,术中他有主动脉根部脓肿伴与主动脉窦相关的多个假性动脉瘤。术后半个月突然出现心衰,经检查发现主动脉瓣瓣周漏及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肾功能不全,多次出现心力衰竭,无法咬物控制,再次急诊行瓣周漏修补,室间隔缺损修补,窦瘤破裂修补手术,根脓肿清创,重建主动脉根部。顺利康复,术后给予CRRT治疗,抗感染治疗后患者逐渐恢复,循环稳定出院。该患者手术决策,手术时机把握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处理方面需要精心设计,多次讨论及进行治疗,具有独特的治疗特色。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生化检验中HbA1c免疫比浊法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3月收治糖尿病患者120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12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选择Au640奥林巴斯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选用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通过免疫比浊法进行HbAlc检测;另选择VariantⅡTURBO全自动分析仪,进行HPLC检测,配套试剂选用BioRad公司提供的校准品,指控品等。结果观察组免疫比浊法检测与HPLC检测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bAlc检测法测定的血糖结果高于HPLC检测法,但差异性并不显著,两种检测结果并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生化检验中HbA1c免疫比浊法的应用对比之下,HbAlc免疫比浊法检测法更适宜临床的广泛应用及推广,所以在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HbA1c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阳性检验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02月~2018年03月收治的4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于所有患者于临床进行静脉血的采集,就不同HBV血清标志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患者实施血清检验发现,对于18例HBeAg阳性血清,最终检验后显示PreS1-Ag阳性的患者14例(77.78%);显示HBV-DNA阳性的患者16例(88.89%);对于22例HBeAg阴性血清,最终检验后显示PreS1-Ag阳性的患者9例(40.91%);显示HBV-DNA阳性的患者11例(50.00%);在所有患者中,表现出PreS1-Ag阳性的患者23例(57.50%),表现出HBV-DNA阳性的患者27例(67.50%)。结论对于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而言,乙肝病毒前S1抗原表现出显著的诊断价值,对于HBV疾病的诊治可以提供游离依据,从而证明检验可行性。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临床尿常规检验工作过程中应用检验质量控制对策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是无锡市锡山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检验科选取的在2022年1月期间收集到的尿液样本80例,经分析,全部研究资料均符合研究标准且准许纳入到本次研究中,随后将全部研究资料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尿液检验法。观察组:应用常规尿液检验方法同时实施质量控制策略。结果 比较两组的不合格率情况,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总结导致不合格标本出现的原因主要有:标本污染、标本量不够、标本标记不清、容器不合格、超时送检等。结论 在临床尿常规检验工作过程中加强检验质量控制对策,能够显著提升尿液检验质量,这对于检验工作质量的提升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的实际情况,了解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方法 据分析了5类标本类型的微生物检验准确率,以及10种抗菌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情况。结果 血常规和尿常规的检验准确率相对较高,分别为87.27%和85.45%;而其他如脑脊液、蛋白定量等标本类型的检验准确率相对较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吩和庆大霉素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结论 影响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包括标本的类型和选取,微生物的耐药性等。应加强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持续观察,提高微生物检验的准确率,对微生物的耐药情况及时进行评估和调整应用策略,以提高医院检验科的检验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糖尿病的检验价值。方法:自2021.06-2022.06期间抽取观察组(糖尿病确诊病例45例)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45例)检查FPG与HbA1c并对比结果。结果:FPG与HbA1c对比,观察组水平较高,(P<0.05)。结论:临床通过对患者FPG与HbA1c的检验结果分析可对糖尿病发生与否加以判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检验工作中免疫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策略。 方法: 将我院检验科 2016 年 8 月 -2017 年 8 月抽取的 1000 份实施免疫检验的资料分析免疫检验的影响因素。然后再从中选取实施免疫检验的 86 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 43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免疫检验方式检验,实验组采取质量控制方式检验,比较分析两组检验结果。 结果: 检验工作中影响免疫检测结果的因素主要是标本、检测仪器设备与试剂、操作人员三个因素,因此应在免疫检验工作中增强这三方面因素的管理及控制;实验组患者免疫检验结果准确率是 93.02% ( 40/43 ),对照组是 53.49% ( 23/43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免疫检验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造成检验质量不合格等,对此应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策略,有效提升临床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