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教师教学语言控制,探讨课堂教学教师只有借助恰如其分语言,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方法:教师授课语言要注意控制语注速度、注意加大力度、要重视精度、灵活多变。结果:经过近5年教学实践,学生学习效果较以前有明显提高。结论:合理教师授课中语言控制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最要途化。

  • 标签: 教师 课堂教学 语言控制 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
  • 简介:微寄教研室教师坚持集体备课,制定行之有效教学计划,强化和规范专业理论和基础医学知识教学,并重视实验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 标签: 教师 集体备课 教学体会
  • 简介: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1969年美国医学教育革新先驱Barrows教授开创一种新教学模式,被直译为"基于问题学习"。PBL强调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改变教师作为主讲人方式,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以小组讨论教学方式,与国内医学院校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间差异显著。

  • 标签: 问题导向学习 课程体系 作用
  • 简介:免疫学检验研究免疫学技术及其在医学领域中应用一门学科。为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切实满足临床对医学检验学生专业素质要求。笔者从加强教师对免疫学检验临床应用知识和经验积累角度,指出了此项工作意义、效果及一些实行措施,对免疫学检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思路。

  • 标签: 免疫学检验 应用型人才 兴趣 教学改革
  • 简介:检验医学一门理论、实验、临床等三方面紧密结合学科,因而使得检验技术不断向多样化和自动化发展。检验教师应定期到医院检验室工作,及时给学生补充新理论、新技术,使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需要强调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

  • 标签: 检验教学 教师 临床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贫血与热性惊厥关系。方法以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单纯上呼吸道感染合并热性惊厥患儿76例为惊厥组,以同期收治单纯上呼吸道感染但未发生热性惊厥患儿65例为对照组,比较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值,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惊厥组和对照组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与热性惊厥无相关性。结论血红蛋白与热性惊厥无相关性,改善贫血状况不能降低热性惊厥发病率。

  • 标签: 贫血 热性惊厥 危险因素 相关性
  • 简介:专业教师素质优劣与教育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培养质量,所以我们对医学检验专业教师培养十分重视。通过几年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医学检验专业教师培养模式——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具备师范院校师资教学素质和能力、具有扎实医学检验专业知识、要有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开拓精神。这种培养模式对医学检验专业教师培养取得了较好效果,对培养适应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检验医师有益。

  • 标签: 医学检验专业 专业教师 教师培养 培养模式
  • 简介:此文就青年教师培养问題做初步探索,根据青年教师具体情况制订培养规划,提出培养目标。具体采取过三关方法(教学关、临床实践关、科研关),从而使他们成为符合现代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医学检验师资人才。

  • 标签: 青年教师 师资培养 过三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人活动护理措施。方法抽选我院2014年8月~2017年8月收入30名老年疗养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适当、合理活动,加强护理干预,30名老年疗养员身体状况改善,体力增强,精神状态良好,护理满意度为93.3%(28/30)。结论合理运动、有效疗养护理能够明显改善老年疗养员身体及精神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人活动 疗养护理
  • 简介:医学专业实验课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教学中应用控制论和信息学原理分析课堂教学,采取即时反馈方法,不断接受来自学生输出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 标签: 控制论 医学实验课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热水坐浴对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治疗效果。方法对确诊为OAB65例患者进行热水坐浴治疗,疗程8周,通过分别统计患者治疗前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来评价热水坐浴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尿频、尿急、夜尿及急迫性尿失禁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OABSS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统计学显示其差异有意义。结论热水坐浴可明显缓解OAB患者症状,该方法简单、实用、廉价,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热水坐浴 膀胱过度活动症 排尿日记 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阑尾术后首次下床活动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阑尾炎患者100例,以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行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24h内首次下床活动人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24h内首次下床活动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阑尾炎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康复,利于患者尽早下床活动而降低腹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该种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 标签: 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 首次下床活动 影响
  • 简介:第二课堂第一课堂有益补充和延伸,其作用是第一课堂不可替代。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标签: 第二课堂 动手能力 综合素质
  • 简介:展望21世纪高校实验室,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将成为实验室主要任务,实验内容也将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发展。重视实验室软、硬件实施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关键。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心实验室人、财、物等管理模式转变,探索一条适合实验室发展之路,满足实验教学之需要。

  • 标签: 实验室建设 实验队伍 规范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品管圈活动在产科风险管理中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接收400例孕妇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给予品管圈活动,对实施前及实施后知识掌握率、患者满意率及新生儿遗失腰牌及腕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实施品管圈活动前新生儿遗失腰牌及腕带率、知识掌握率及患者满意率明显低于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中不仅提高了孕产妇知识掌握率也提高了患者满意率,在降低新生儿护理缺陷同时也降低了护理纠纷发生,在产科护理风险中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产科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后康复宣教时机对妇科手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影响。通过在术前告知病人及家属术后康复配合及重要性,提高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妇瘤科手术病人78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90人)在手术前告知术后康复配合及重要性,对照组(390人)在手术后告知康复配合及重要性。结果手术前告知术后康复配合及重要性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依从性高于术后告知康复配合及重要性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告知术后康复配合及重要性有效提高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预防术后肠粘连、肠梗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利于机体康复。

  • 标签: 宣教时机 妇科手术 早期 下床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实施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ICU交接班缺陷率产生影响。方法我院重症医学科科室在2017年1-6月实施六个月主题为“降低ICU晨间交接班缺陷率”品管圈活动。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前,ICU交接班缺陷率为24.8%,明显高于品管圈活动实施后(16.3%),组间差异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明显降低ICU交接班缺陷率,应该进行推广。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ICU 交接班缺陷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品管圈活动在医院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为基层医院产科实行品管圈活动提供依据。方法从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产科进行分娩孕产妇中随机抽取80例,实行4个品管圈活动,对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孕产妇知识掌握率及护理缺陷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品管圈实施后孕产妇知识掌握率远高于实施前;实施后婴儿手圈、胸牌丢失率、病历书写错误率远低于实行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孕产妇知识掌握率、降低婴儿手圈、胸牌丢失率和病历书写错误率等护理缺陷发生率,应在临床得到推广。

  • 标签: 品管圈 护理风险管理 产科
  • 简介:摘要目的对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产妇盆底康复效果进行分析以及探讨。方法抽取我院于2016年5月到2017年6月收治72例产妇作为实验对象,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两个组。试验组在护理时给予品管圈活动方法,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子宫脱垂改善有效率、尿失禁改善有效率以及盆底肌力改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偏高,P<0.05,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结论在临床中对产妇实施护理时,予以品管圈活动方法,临床取得效果较好,有效促进了患者盆底功能康复,值得推广。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产妇 盆底康复
  • 简介:目的探讨腰骶椎隐性脊柱裂对下肢活动功能影响,增强对该疾病认识,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诊率。方法回顾分析2008-01-2010-06在盛京医院就诊60例腰骶椎隐性脊柱裂患儿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儿伴有不同程度下肢活动障碍,左、右下肢活动障碍各1例。双下肢活动障碍13例,其中伴腰痛、膝痛3例、腰骶部血管痣、皮肤多毛、皮肤色素沉着各1例。余45例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尿便功能障碍,无下肢活动障碍。结论腰骶椎隐性脊柱裂可引起患儿下肢活动障碍,临床极易漏诊。

  • 标签: 脊柱裂 隐性/并发症 下肢 运动障碍/病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