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Seminar教学法在民族高校本科护生外科护理学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某民族高校2010级~2012级本科护生107人,随机分为观察组(54人)和对照组(53人),两组临床见习分别采用Seminar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干预前后分别用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沟通能力量表和团队凝聚力问卷评估两组护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见习结束后,分别用自行设计的外科护理综合基本能力考核表和Seminar教学法教学效果评价表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评判性思维能力(198.2分±20.7分)和沟通能力(66.0分±5.1分)评分高于对照组(183.7分±14.6分、63.8分±4.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科护理综合基本能力考核成绩(78.2分±8.4分)高于对照组(72.5分±8.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多数护生对Seminar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结论]在外科护理学临床见习中,Seminar教学法效果优于传统法,适用于民族高校本科护生。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涉外护理培养方案,旨在为其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方向,为中医特色护理专业对外交流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参考意见和建议。方法收集国内9所开办涉外护理教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涉外护理专业培养方案,通过比较研究和统计学分析,获取课程设置现状并分析不足。结果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涉外护理办学存在涉外培养目标定位尚待提高,课程模式创新不足,课程设置差异性大,中医护理特色不突出,涉外英语教学薄弱等不足。结论高等中医药涉外护理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应符合专业学科发展,聚焦国际护理前沿,体现中医护理特色,重视外语及跨文化能力培养,并需不断革新教学方法。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为优化中医护理相关课程设置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资料,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比较各校中医护理相关课程开设情况、学时数、占总学时比例等方面的异同。结果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相关课程87.2%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中医护理相关课程约占总学时比例的10.6%;理论与实践学时数之比约18∶1。结论中医护理相关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护理的优势与特色,但其在课程开设形式、课程比重设置、中医护理技能实践学时设置等方面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
简介:临床实习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既巩固护生的理论知识,又使护生获得基本技能训练。传统的临床实习教学多注重对护生的临床指导,忽视对护理管理、护理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造就出来的“空腹形”人才与社会经济和医学科学、护理专业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近几年,我国护理教育在临床护理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改革。2004年5月-2005年7月我院对在我院实习的2004届护理本科生的实习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即在传统临床教学方法基础上侧重了教学、管理、科研能力的培养,旨在使护理本科毕业生成为会临床、会教学、会管理、会科研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经实践认为多元化、规范化培训,能提高护理本科毕业生教学、管理、科研能力,现报道如下。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人文服务技能训练的途径,为强化护理本科生人文服务水平提供信息平台.方法采取理论授课与测评、临床示范与观摩、典型教育及角色扮演等方法强化护理本科生人文服务技能.如:以21世纪21种医院文化为导向,强化人文服务意识;以护理业务工作为结合点,优化临床带教模式及护理操作流程,提高护理人文服务技能.结果连续2届护理本科实习生(30名)中90%具备较扎实、较全面的人文服务知识和实践技能,病人对本科护生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大力渲染优秀医院文化是强化护理本科生人文服务意识的关键;优化护理技能操作流程,加大操作流程中人文分值比重,是培养21世纪实用新型高素质护理人才的有效途径.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本科生的临床沟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护生临床沟通能力量表对2011级本科护生的临床沟通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因素.[结果]25.3%临床带教老师对护生沟通能力评价为较好(≥3分),74.7%的临床带教老师认为护生的沟通能力有待提高(<3分).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本科护生沟通总分与对临床实习工作及环境的适应能力(r=0.303,P=0.001)、临床沟通时自信程度(r=0.428,P=0.00)、临床治疗性沟通技巧熟悉度(r=0.359,P=0.00)及沟通知识掌握程度(r=0.286,P=0.002)情况相关;临床沟通自信程度、临床沟通技巧掌握程度因素进入回归方程;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339,0.224(F=13.971,P=0.000).[结论]护理本科生的临床沟通能力与护生临床实习期的适应能力、临床沟通自信程度、临床沟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沟通技巧运用密切相关,其中临床沟通自信程度、临床沟通技巧运用的影响更为突出,在护理教育中应逐步探讨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和教学方案.
简介:[目的]分析澳门高等院校全体护理本科生生死态度的现况。[方法]结合质性、量性研究方法,采用《生命态度量表》及深度访谈法对209名护理本科生的生死态度进行调查。[结果]量性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生死态度的积极程度高于台湾常模(P〈0.001)。质性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对象人生理想不明确;能为自己的人生作抉择,并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存在感主要来源于与他人尤其是家人的关系;有强烈而自然的爱与关怀的意愿,认为照护死亡是护士的重要职责,但作为护士,爱与关怀的能力尚不足;困难重重的生命经历;对死亡的感情包括好奇、恐惧、悲伤、遗憾和接受。[结论]澳门护理本科生的生死态度相对于台湾常模比较积极,但仍存在提升空间。量性或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更有助于对研究对象生死态度的全面呈现。
简介:目的探讨在本科护理教育中设置循证护理课程,为循证护理教育和临床护理人员循证实践的相关培训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17名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护理教育专家进行3轮问卷调查,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筛选循证护理课程设置指标条目.结果70.59%的专家认为在护理专业本科教育中开设循证护理课程"非常必要",29.41%的认为"必要";70.59%的专家建议将循证护理课程列入护理专业本科的选修课程,学时数为17-24学时;76.47%的专家建议将循证护理课程安排在整个护理学学习的中后期,即基础课程学习后期,临床实习前期;76.47%的专家建议从事临床工作的教师担任本科循证护理课程教学任务.结论本科循证护理课程开课形式为选修课;开课时机为基础课程学习后期,临床实习前期;学时数为17-24学时:师资来源为从事f临床工作的临床教师.
简介:目的了解本科实习护生对疼痛管理知识的认知现状,分析学校疼痛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探讨针对性的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90名来自浙江省内外各医学院校本科实习护生进行疼痛管理知识及培训状况调查。结果本科实习护生对疼痛管理知识的认知存在偏差,其中在对止痛药物知识和相信病人疼痛主诉上更为明显。在20个项目中有7个项目认识错误的护生超过50%,错误率最高的是"吗啡等麻醉止痛药如果超过一定的用量,即使再增加其用量也不会提高疼痛的缓解作用",错误率93%;其次为"根据病人的身高、体质量比根据病人疼痛的主观报告来决定麻醉药的剂量更为精确",错误率72%;当病人服用药物达到3~6个月时,有93%本科实习护生认为使用麻醉药发生成瘾的可能性≥25%。结论本科实习护生对疼痛管理知识的认知存在偏差,其中在对止痛药物知识和相信病人疼痛主诉上更为明显;本科实习护生存在着对疼痛药物成瘾性的过度担心。目前学校对疼痛管理教育还缺乏系统规范的课程设置,建议学校改进规范疼痛管理知识的课程学习,同时对毕业后的护士需要设计有效的疼痛培训项目来提高护士对疼痛管理的认知水平。
简介:目的探讨本科护生病情观察课程临床见习模式的设计及实施效果。方法根据病情观察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设计临床见习模式。选择教学医院中有代表性4个内科科室,在临床和学院双带教老师指导下,分小组完成问诊、检体观察和讨论内容,同时采用护理临床见习调查问卷对护生进行临床见习效果评价,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护生对病情观察课程临床见习模式的设计比较满意,护生对临床见习评价的总得分为(4.38±0.43)分,老师维度评分为(4.45±0.06)分,学生维度评分为(4.27±0.69)分,组织维度评分为(4.42±0.05)分,效果维度评分(4.54±0.56)分,均达到较好水平。临床见习效果与老师维度、组织维度、学生维度呈密切正相关(r=0.671、0.549、0.802,P〈0.01)。结论病情观察课程临床见习模式设计和见习效果值得肯定,为开设病情观察相关课程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