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仪治疗色素增加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表皮层、真皮层色素增加性疾病患者各50例,选取自2012年1月~2014年6月。所有患者均采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仪进行治疗,表皮层色素增加性疾病患者的激光波长为532nm,真皮层色素增加性疾病患者的激光波长为1064nm。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表皮层色素增加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而真皮层色素增加性疾病患者为92%,差异不明显(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和瘢痕。结论对色素增加性疾病患者应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仪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色素增加性疾病 Q开关NdYAG 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尖瓣成形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分析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全程监测的17例尖瓣成形手术,即开胸前观察尖瓣及其附属结构的形态及功能,并与手术中所见对照其符合率;心脏复跳后,再次观察尖瓣成形瓣膜的形态、功能以及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结果17例患者,12例患者进行尖瓣成形手术,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观察后,更改手术方式3例,心脏复跳后指导再次手术2例,全组均未出现术后瓣膜狭窄或瓣周漏。结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尖瓣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价及预后估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并可有效避免次开胸手术。

  • 标签: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成形术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血浆D-聚体浓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D-聚体浓度,并与同期42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比较。结果: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血浆D-聚体浓度水平显著高于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P〈0.05)。结论:血浆D-聚体含量变化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病程演变关系密切;早期检测血浆D-聚体浓度水平对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情的判断与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D-二聚体 早期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在FSH(卵泡刺激素)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作用。方法选取在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卵巢癌细胞患者临床资料4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培养卵巢癌细胞株(SKOV3细胞与3AO细胞),随机分为FSH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21例。采用MTT(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10U/L、30U/L、70U/L、150U/L等不同浓度以及FSH不同处理时间10h、20h、48h、70hSKOV3细胞与3AO细胞增殖情况;采用体外侵袭实验检测两组SKOV3细胞、3AO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FSH组与对照组SKOV3细胞与3AO细胞增殖在不同时间处理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SH组与对照组SKOV3细胞与3AO细胞侵袭能力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SH可能是通过PI3K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调节卵巢癌SKOV3细胞、3AO细胞核因子κB的活性,实现对卵巢癌细胞的促增殖和侵袭作用.

  • 标签: PI3K Akt NF-&kappa B FSH SKOV3细胞 3AO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会阴伤口裂开采用新技巧次缝合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从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共发生120例会阴伤口裂开,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行次缝合,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再次裂开例数方面观察,结果两组在术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愈合时间,再次裂开例数方面差异有显著性(﹤0.05),结论开展此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效果好,创伤小、易掌握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会阴伤口裂开 二次缝合 新技巧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酶解法来提取藤茶氢杨梅素,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其含量。对酶解法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并通过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酶解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为50℃,酶解时间为3个小时,酶用量为6mg,pH为4.5。此条件下氢杨梅素的提取率为33.37%。该工艺稳定可行,为藤茶中氢杨梅素的提取开辟了新途径。

  • 标签: 藤茶 二氢杨梅素 提取工艺 正交试验
  • 简介:缓发型中毒的发病时间≥1d.主要包括奥来毒素(orellanine)引起的肾毒性,口蘑属的equestre和红菇属的subnigricans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症.以及Hapalopilusrutilans引起的神经毒性。

  • 标签: 毒蕈中毒 缓发型 诊治 分类 横纹肌溶解症 奥来毒素
  • 简介:目的:从人源性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抗人D-聚体单克隆抗体,构建一种导向溶栓抗体。方法: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血栓病人的抗体库,从中淘选出能与血栓主要成份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D-聚体有特异结合作用的抗体。将抗体在XL1-B1u可溶性表达。再利用抗D-聚体鼠源抗体进行竞争ELISA检验。证实抗体与D-聚体结合的活性。结果:获得抗人D-聚体单克隆抗体D13株。并成功在大肠杆菌细胞可溶性表达.ELISA检测显示与D-聚体结合的优势。结论:该抗体株D13可供进一步开展导向溶栓剂的研究。

  • 标签: 人源抗D-二聚体抗体 噬菌体展示 导向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次经尿道电切加术粘膜下注射吡柔比星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首次接受电切术治疗表浅性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每周进行1次灌注治疗,6周后延迟至每月1次,治疗1年,观察组术后5周左右进行次经尿道电切加术粘膜下注射吡柔比星,后续治疗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以及大量出血、电切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都取得了成功,膀胱肿瘤切除率达到了100%,在随访期间内,观察组仅有8例患者复发,占2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48.57%)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电切术相比,次经尿道电切加术粘膜下注射吡柔比星治疗表浅性膀胱肿瘤同样安全、有效,肿瘤的复发率更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二次经尿道电切 粘膜下注射 吡柔比星 表浅性膀胱肿瘤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相关因素,观察急诊溶栓治疗的诊断―用药时间的改善情况及溶栓疗效。方法:分别从发病时间(溶栓时间窗)、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探讨对溶栓治疗的影响,结合诊断―用药时间分析我院溶栓治疗的再通率情况。结果:影响溶栓治疗的最主要因素依次为时间窗、年龄、心功能(KillipⅢ级)、non-STE、心源性休克等;急诊科诊断―用药时间为101.9min;溶栓再通率为83.3%。结论:急诊科开始溶栓所需要的时间明显缩短,再通率也明显增加,影响溶栓最主要的因素为发病时间窗、年龄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提示在级医院急诊溶栓治疗可能是首选措施。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再通率 急诊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94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表浅性膀胱癌患者,采用单盲随机的方式,运用钬激光(HOLBT)治疗40例、选择性绿激光(PVBT)治疗32例、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PKRBT)治疗22例,对种手术方法术中出血、术操控准确度、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手术时间、术后继发出血、肿瘤复发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种手术方法对膀胱表浅性肿瘤的治愈率及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HOLBT组及PVBT组均无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等并发症发生,PKRBT组发生闭孔神经反射8例,其中膀胱穿孔2例。术中出血及术后继发出血情况PKRBT组>HOLBT组>PVBT组。术操控准确易控PVBT组优越HOLBT组及PKRBT组。较小肿瘤(直径<2cm)手术时间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较大肿瘤(直径大于2cm)手术时间PKRBT组明显优于HOLBTA组PVBT组(主要是肿瘤组织清除时间)。结论浅表性膀胱肿瘤PVBT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面较HOLBT和PKRBT更好,尤其在减少术术后并发症方面更具优越性。

  • 标签: 膀胱癌 等离子双极电切术 选择性绿激光 钬激光。
  • 简介:目的:观察间苯酚在治疗胃肠痉挛性疾病中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胃肠炎表现为急性腹痛患者80例,按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分配原则分成两组.治疗组38例使用间苯酚.对照组42例使用654-2(山莨菪碱)、VitK1治疗,观察两组在用药30分钟时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缓解腹痛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间苯酚在治疗胃肠痉挛性疼痛方面疗效与654-2、VitK1相近.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标签: 间苯三酚 山莨菪碱 VITK1 痉挛性腹痛
  • 简介:目的:探讨酮咯酸氨丁醇肌肉注射对肾绞痛的镇痛效果.方法:60例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静脉滴注山莨菪碱的同时,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酮咯酸氨丁醇肌肉注射30mg或盐酸曲马多肌肉注射100mg,观察两组患者30min内的疼痛缓解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幻67%、90%和23%、63%,差异显著(P<0.05).结论:酮咯酸氨丁醇治疗肾绞痛作用显著,并且起效迅速,可作为治疗肾绞痛的首选药.

  • 标签: 酮咯酸氨丁三醇 曲马多 肾绞痛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实施甲双胍、达英-35联合疗法的效果。方法从我院随机抽选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抽选80例,按抽样法将其分成不同疗法组达英-35疗法对照组、达英-35联合甲双胍疗法试验组,统计预后的疾病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疾病效果为95.0%,对照组疾病效果为72.5%,统计有区别。结论临床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实施甲双胍、达英-35联合疗法作用显著,可改善病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能和疾病效果,值得借鉴。

  • 标签: 二甲双胍 达英-35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浆D-聚体变化与进展性颅内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组36例和非进展件出血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者血浆D-聚体的含量,分析其与进展性出血的关系.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78例患者恢复良好39例,残23例,重残11例,死亡5例.进展性出血组的血浆D-聚体(8.32±4.16)mg/L明显高于非进展性出血组的(3.88±2.57)mg/L,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血浆D-聚体水平升高,它可作为外伤后是否出现进展性颅内出血的参考指标之一.

  • 标签: 颅脑损伤 出血 D-二聚体
  • 简介:目的:报道11例后颅窝肿瘤引起的叉神经痛病例,探讨相关的诊断、治疗上的问题。方法:回顾5年来经MRI确诊的住院病人,参考文献,总结诊治经验。结果:11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叉神经痛症状消失,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症状不典型、发作时间长的叉神经痛患者应尽早行MRI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肿瘤,降低手术风险、提高肿瘤全切除率。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脑肿瘤 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四联、联疗法根除老年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效果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门诊根除Hp治疗的老年患者116例,并随机分组,分别进行含铋剂四联和不含铋剂联根除Hp治疗2周。分析两组老年患者Hp根除率,及药物副反应发生率。结果四联组老年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均好于联组(P<0.05),且药物副反应没有差异(P>0.05);含阿莫西林治疗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好于不含阿莫西林治疗组(P<0.05)。结论老年Hp阳性患者四联疗法对比联疗法具有疗效高的优点,阿莫西林根除率较高,副反应无明显增加,值得在老年Hp感染患者推广。

  • 标签: 老年 四联疗法 三联疗法 幽门螺旋杆菌
  • 简介:目的:比较间苯酚、山莨宕碱和哌替啶治疗肾绞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将150例肾绞痛患者分为间苯酚组、山莨宕碱组和哌替啶组,每组50例,分别肌肉注射间苯酚40mg、山莨宕碱10mg、哌替啶100mg,观察3组疼痛缓解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间苯酚组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山莨菪碱组,与哌替啶组相当,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起效时间为30~60min。结论:间苯酚是一种治疗肾绞痛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的药物,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间苯三酚 山莨宕碱 哌替啶 肾绞痛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硫酸吗啡缓释片(美施康定)、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奥施康定)和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癌性疼痛治疗的成本效果,为临床医师选择该类药品提供参考。方法随机调取我院临床病区2014年1月至12月期间300例分别使用美施康定(97例)、奥施康定(105例)和芬太尼透皮贴剂(98例)治疗中晚期癌痛的住院患者。美施康定治疗的开始剂量是20mg,q12h,奥施康定康定治疗的开始剂量是10mg,q12h,芬太尼透皮贴剂外用贴于皮肤平坦处,开始剂量为5mg,q72h,治疗过程如果出现爆发痛时马上给予盐酸吗啡注射液进行皮下注射,并调整药品用量,直至患者满意的程度达到VAS0-3分为止。比较用药一个月后的镇痛疗效、不良反应及药品成本,并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法对组治疗方案进行评价。结果美施康定、奥施康定和芬太尼透皮贴剂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4.85%、94.29%、93.89%,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均成本分别为1395.26元、1429.82元、2108.33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4.71、15.16、22.43。结论美施康定、奥施康定和芬太尼透皮贴剂在治疗中晚期癌痛患者镇痛疗效相当,从药物经济学角度看,美施康定是中晚期癌痛患者镇痛治疗的较好选择。

  • 标签: 美施康定 奥施康定 成本-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检测血浆D-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的含量变化在诊断及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下肢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有无DVT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d和3d检测两组血浆DD、hs-CRP、IL-6、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DD、hs-CRP和IL-6的血清浓度在手术后1d及3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d研究组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d研究组PT、APT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动态检测血浆DD、hs-CRP和IL-6的含量在下肢骨折术后DVT的早期诊断及预防上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肢骨折 D-二聚体 超敏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