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7 个结果
  • 简介:新生儿溶血病(HDN)一般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溶血。能够引起胎儿血管外溶血,出现贫血、水肿、肝脾肿大,甚至造成胎儿死亡[5];新生儿黄疸继续加重时,可继发核黄疸甚至导致死亡。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直抗试验 游离试验 放散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献血者献血前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及分型变化情况。方法:36献血者于献血前即时、献血后第3、6、9、12天按网织红细胞常规方法计数和分型。结果:36献血者献血前网织红细胞计数在0.6%~1.4%之间,均值0.91%,献血后第3、6天均值分别为2.06%、1.83%,明显高于献血前,第9天均值1.47%,半数以上恢复至正常范围,第12天均值1.04%,全部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献血后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加速增殖分化,促进骨髓释放网织红细胞,使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数量明显增高。

  • 标签: 献血者 外周血 网织红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易感病脑梗死与HPA-1~5、15基因多态相关。方法:采用PCR-SSP技术对21460以上脑梗死病例组和220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HPA-1~5、15系统基因分型,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HPA-2抗原系统多态性病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基因频率(a=0.9159,b=0.0481)与对照组基因频率(a=0.9773,b=0.0227)相比较P〈0.01;脑梗死组基因型频率(aa=0.8318,ab=0.1682,bb=0)与对照组基因型(aa=0.9545,ab=0.0455,bb=0)相比较P〈0.01。②HPA-2回归分析:脑梗死HPA-2b基因和HPA-2ab基因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HPA-2aa为指示符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以年龄调整后,HPA-2abOR值=4.123(95%CI=1.981~8.581)。结论:HPA-2抗原系统基因多态可能是本地区老年人群脑梗死发病遗传易感因素,HPA-2b可能是其易感基因,HPA-2ab可能是其易感基因型。

  • 标签: 老年易感病 人类血小板抗原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 简介:MNS血型于1927被发现,是血型系统抗原多态数目仅次于Rh系统一个血型系统,最主要抗原为M、N、S、s4个抗原,Mur抗原在中国人中发生率为6%~7%﹝1-2﹞。在MNSs系统抗体中,抗M是最为常见,抗M和抗N多为目然友生抗体,其中抗M是干扰血型鉴定最常见抗体,抗S和抗Mur大多数为免疫抗体,能够引起严重输血后溶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HDN),抗Mur在东南亚和东亚地区发生率很高。

  • 标签: 抗体筛选 抗体鉴定 抗Mur 抗S
  • 简介:ABO亚型又称ABO变异型,包括A亚型和B亚型,主要特征为正反定型不符及抗原减弱多种表现型。笔者为患者鉴定血型时,发现1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为B型,经系统鉴定为Bm亚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ABO血型 BM亚型
  • 简介:1病例资料1,31,因下腹胀痛14d人院。患者近1来因进食不当反复出现腹泻,大便形状为黄色稀水样便,服用盐酸小檗碱片、吡哌酸等药物后症状缓解。患者14d前食用水产品后出现脐周痉挛疼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自服盐酸小檗碱片、吡哌酸、胃复安等药物,症状无减轻,腹泻次数增多,每日4~6次,为黄色稀水样便入院治疗。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肠胃炎 嗜酸粒细胞 腹痛 腹泻
  • 简介:目的:分析各种治疗单采术对患者血液中相应成分分离和去除效果。方法:对19治疗单采患者采集前后血常规检测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比较采集效果、患者主观感受和临床诊断资料。结果:治疗红细胞单采能使患者体内红细胞计数平均降低22.1%,血红蛋白平均降低25.0%;治疗血小板单采患者体内血小板计数平均下降44%;治疗白细胞单采患者体内白细胞计数下降33.1%。结论:治疗单采能够快速改变患者血常规检测值异常升高状况,安全可靠,患者主观感觉好,是一种有效临床对症治疗手段。

  • 标签: 血细胞分离机 血液成分 单采术 治疗 血常规
  • 简介:目的:研究遗传咨询患者中罗伯逊易位发生率及其对优生优育影响,探讨罗伯逊易位与物种进化关系。方法:回顾2011送检913外周血标本,通过染色体培养技术,G显带,显微镜下进行核型分析。结果:913遗传咨询患者,就诊原因主要为胎儿畸形、体格或智力发育迟缓及不良孕产史等,共检出罗伯逊易位17,检出率为1.86%(17/913),并发现罗伯逊易位家系1,申报世界首报核型1。结论:罗伯逊易位是导致胎儿畸形、智力低下、不良孕产史等疾病重要原因之一,检出罗伯逊易位携带者并对他们进行生育指导是十分必要;同时,罗伯逊易位也可为物种进化提供选择材料。

  • 标签: 遗传咨询 染色体 罗伯逊易位 双罗伯逊易位
  • 简介:在ABO血型系统中最常见亚型是A亚型和A2B亚型,而B亚型和AB2亚型比较少见。本文介绍1通过血清学鉴定,并经上海血液中心血型参比实验室确定AB2亚型。1病例介绍患者,23。于2013825日就诊,在门诊检查时发现正反定型不一致:正定型为AB型,反定型为B型,转来输血科做血型鉴定。

  • 标签: AB2亚型 血清学鉴定
  • 简介:探讨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围手术期进行综合血液保护临床效果。对4心脏病患者于围手术期综合血液保护进行CPB心脏手术,术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减少失血、回输自体血等。4患者均示未输异体血,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良好。围手术期进行综合血液保护可顺利完成部分CPB心脏手术,对节约用血,

  • 标签: 无血手术 自体输血 心脏手术
  • 简介:在临床输血实践中,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可以有效减少因同种免疫抗体而导致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然而,当患者体内已经存在抗体随着时间推移效价逐渐减弱或者消失时,不规则抗体筛查易造成漏检,若患者输注了含有相应抗原红细胞后则会导致红细胞输注无效甚至发生溶血反应。现就1低效价抗-C致回忆迟发型溶血反应案例报告如下。

  • 标签: 低效价抗体 抗-C 回忆性溶血反应
  • 简介:为了解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不同输血反应比例,不同输血反应与所输血液(成分)、输血史、孕产史、年龄及输血反应后再次配血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对2004-10-04—2011-02-30乌鲁木齐地区临

  • 标签: 输血反应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溶血反应
  • 简介:根据三复等位基因学说,ABO血型系统受A、B、O3个等位基因控制,A和B基因并不直接产生A、B抗原,而是在产生糖基转移酶(H转移酶)基础上,A基因产生N乙酰半乳糖转移酶(A酶),B基因产生半乳糖转移酶(B酶),这2种酶可使H寡糖链(H抗原)上加入特异性糖,而产生特异性A或B抗原[3],如果A、B基因位点突变,导致合成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异,使转移酶活性或功能改变,

  • 标签: Aend∕亚型 鉴定ABO血型 家系调查
  • 简介:患者,50,因择日行全胃切除术备血。术前ABO血型正反不符,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为A型,将标本送往西京医院输血科血型参比室进一步检测及家系调查为Ax亚型。

  • 标签: ABO血型 AX亚型 吸收放散 物质 唾液型
  • 简介:由低蛋白血症引起B型患者血型抗-A减弱病例临床屡见不鲜,以往文献认为:此类血型抗体减弱可能为一过,这与机体免疫球蛋白分解和消耗有关。只需改善此类患者基础疾病状况,纠正患者低蛋白血症以后,血型抗体效价就能逐渐恢复到正常。本文此病例在低蛋白血症尚未纠正情况下,通过输注异体血液制品刺激后,患者血型抗体效价升高至检测阈值之上,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输血科 医院感染 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血清脑钠肽(BNP)水平与年龄相关;评价根据年龄分层设定诊断界值必要和重要。方法:选择96心力衰竭患者和102年龄和性别相匹配体检健康人员(正常对照组)。按年龄分为3组:50~60为I组,61~70为Ⅱ组,≥71为Ⅲ组。所有对象均测定血清BNP水平,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BNP与年龄相关。采用ROC曲线确定各年龄组中BNP在诊断心衰时最佳临界值,计算各年龄组曲线下面积、比较不分组和按年龄分组后应用BNP诊断心衰时准确。结果:Pearson相关系数为0.347,P-0.01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组最佳临界值为124.8ng/ml,AUC面积为0.868;Ⅱ组最佳临界值为166.4ng/ml,AUC面积为0.808;Ⅲ组最佳临界值为204.2ng/ml,AUC面积为0.742。与不分组时R0c曲线比较(AUC面积为0.689),分组后各组AUC面积均明显增大(P〈O.05)。结论:中老年人血清BNP水平与年龄密切相关;应根据年龄分层界定BNP在中老年心力衰竭诊断中临界值以提高诊断准确

  • 标签: 脑钠肽 心力衰竭 年龄 诊断界值
  • 简介:患者,48。因月经增多伴经期延长4个,于2007211日入院,诊断为子宫肌瘤。入院时Hb37g/L,211日输注O型Rh阳性悬浮红细胞400ml,O型Rh阳性血浆200ml,214日再次输注O型Rh阳性悬浮红细胞400ml,O型Rh阳性血浆200ml,215日复查Hb61g/L。2007216日手术拟输注悬浮红细胞800ml,与同型供血者血相配(凝聚胺法)时发现主侧凝集,次侧不凝。

  • 标签: 抗-E 配血 不合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阳性与性别、血型、输血次数和输注疗效相关。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对697输注血小板制剂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697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74(10.62%);血小板抗体阳性与性别、血型无明显相关,但与输血次数呈正比(P〈0.01),并且血小板抗体阳性与输注效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输血等免疫因素刺激导致产生血小板抗体,输血次数越多,血小板抗体产生概率越大;血小板抗体阳性会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为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对血小板抗体阳性者应尽量进行配合输注。

  • 标签: 血小板抗体 阳性 输血次数 输注无效
  • 简介: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减少因输血引起医疗纠纷并探讨有关检查项目设置必要。方法:对4600拟输血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4项常见传染病指标。结果:在4600患者中,HBsAg阳性348(7.57%)、抗-HCV阳性116(2.52%)、抗-HIV阳性(经省CDC确诊)1(O.0002%)、TP阳性77(1.67%)。检测阳性总数为542,总阳性率为11.78%。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检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降低职业暴露危险,加强医护人员自我保护,减少因输血引起医疗纠纷。

  • 标签: 输血 输血前检查 经血传播性疾病 医疗纠纷
  • 简介:目的:探讨全血细胞减少症(PCP)患者病因,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为患者积极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分析了20041—200912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71PCP患者临床资料、外周血形态、骨髓细胞学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总结引起PCP常见病因。结果:引起PCP病因较多,其中,造血系统疾病56占78.9%,其中造血系统难治性恶性疾病33占46.5%,包括AA占16.9%、MDS占12.7%、AL占9.9%、MM占2.8%、HL占2.8%、MF占1.4%;造血系统良性疾病23占32.4%,包括MegA占19.9%、HPS占9.9%、IDA占2.8%;非造血系统疾病15占21.1%,包括药物不良反应占9.9%、肝硬化占4.2%、脾功能亢进占4.2%、感染相关性疾病占2.8%。结论:对于全血减少疾病患者,诊断时一定要紧密联系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等,先考虑造血系统难治性恶性疾病,再考虑造血系统良性疾病,然后考虑非造血系统疾病,做出正确诊断,力求避免误诊。

  • 标签: 全血细胞减少症 病因分析 外周血细胞形态 骨髓细胞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