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8 个结果
  • 简介:下肢深静脉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血栓远端静脉高压和肢体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的病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患者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报导称约22%~29%的DVT患者可能并发致命的肺栓塞[1].DVT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危险因素.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发病,我国从文献统计结果显示DVT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将下肢深静脉形成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预防护理 静脉回流障碍 静脉管腔 肢体肿胀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术后静脉分级预防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4月—2013年11月由同一组术者施行腰椎椎管减压内固定术并获得随访的15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预防方法分为物理预防组和分级预防组。物理预防组共71例,术后常规给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血栓;分级预防组共86例,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术前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根据静脉栓塞VTE)风险等级给予分级预防,观察并比较2组术后VTE的发生率。结果物理预防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为(176.25±80.21)mL,分级预防组为(209.15±101.70)mL,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物理预防组术后VTE的发生率为8.5%(6/71),分级预防组为1.2%(1/86),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腰椎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术后静脉分级预防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脊椎滑脱 减压术 外科 内固定器
  • 简介:脂肪栓塞综合征(FotEmbolismSyndrome,简称FES)是骨折创伤后的早期急性严重并发之一,文献报告多发性骨折合并脂肪栓塞发生率为43.5%,表现为以肺功能不全为中心兼有中枢神经系统变化的征侯群。如不能早期确诊和积极治疗,可造成严重后果或死亡。本组从1990年~1997年报告12例,对其诊治讨论如下。

  • 标签: 脂肪栓塞综合征 多发性骨折 早期诊治 治疗 肺功能不全 创伤后
  • 简介:“2013第十届中国血栓论坛”将于2013年3~8月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召开。会议通过文献摘要、相关指南、学术文章、病例分享等形式,将最新、最实用的血栓知识呈现给内、外、妇、儿等多学科参会人员。

  • 标签: 血栓 论坛 中国 文献摘要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诊治问题。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病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40~89岁,平均66岁。8例患者采取面罩吸氧或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保护脑部细胞及组织,早期给予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改善微循环等治疗。结果8例按Sevitt分型,暴发型1例,完全型2例,亚临床型5例。除1例暴发型死亡外,其余7例因早期发现并及时正确治疗均治愈。结论正确认识该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早期及时发现,有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预防关键在于术中避免股骨髓内压的升高及症状出现后加强复苏抢救措施。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脂肪栓塞综合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加强踝泵运动的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我科2003年1月至2010年9月138例髋部骨折采取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术后早期进行踝泵运动的59例患者作为预防组,术后未进行踝泵运动的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DVT的发生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本组138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护理效果,对照组发生DVT23例,发生率为29.11%,预防组发生DVT9例,发生率为15.3%。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导患者术后早期加强踝泵运动并协助医师做好预防性抗凝治疗,更能有效减少DVT的发生。

  • 标签: 老年 髋部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髌骨软化的MRI成像特点及序列优化,研究MRI对CMP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经关节镜确诊的CMP患者进行MRI影像表现分析。结果CMP的MRI表现为a)髌软骨内斑片状低信号;b)软骨局部隆起,信号减低;c)软骨表面不光滑;d)软骨缺损,软骨下骨质囊变。梯度回波较T1WI显示CMP病查更敏感、准确,结合SET1WI、GET2WI和STIR序列的各方位扫描像观察软骨的改变更为准确。结论MRI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诊断CMP,尤其是早期CMP准确性高,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髌骨软化症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腰椎滑脱及合并的手术治疗方式、疗效及优缺点.方法2000年2月~2004年4月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及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不同类型腰椎滑脱及合并的患者78例,比较术后及随访时疗效、滑脱椎体复位率、椎间隙高度恢复率、植骨融合率以及复位丢失率.结果术后28例Ⅰ度滑脱及37例Ⅱ度腰椎滑脱患者获得解剖复位,9例Ⅱ度滑脱及4例Ⅲ度腰椎滑脱患者矫正至Ⅰ度滑脱.随访时总体优良率为89.72%,42例椎体间植骨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36例后外侧植骨者有12例复位丢失,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2枚椎弓根螺钉断裂.结论对小于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对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对Ⅱ度以上峡部裂性单纯腰椎滑脱者以及腰椎滑脱翻修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 标签: 腰椎滑脱 椎管狭窄 椎弓根钉固定 椎体间融合 治疗 外科手术
  • 简介:遗传因素长期被认为在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骨密度(BMD)是定义和研究骨质疏松最常用的指标。由于我们缺乏对病因的完全了解,骨质疏松的基因诊断仍然是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双胞胎和家族性的研究表明骨密度的遗传性是高的。许多不同的遗传因素很可能会和环境因素比如饮食和运动相互作用调控BMD。连锁研究已经找到了一些以前未知的基因,这些基因在骨量调节发挥关键作用。虽然已在骨质疏松相关的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广泛的进展,大部分调节骨密度和骨质疏松遗传易感性的基因和变种基因仍有待发现。在一定程度上,骨质疏松基因诊断这一复杂的领域之门还刚刚开启,需要有新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来提出和解决有关最有临床和生物学意义的问题。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基因诊断 遗传因素 骨量调节 遗传易感性 生物学意义
  • 简介:目前骨质疏松(Osteoporsis以下简称OP)发病率越来越高,它不仅是医疗问题,也是严重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被公认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形势将变得更为严峻.因此,健康教育已成为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策略,全球范围内应广泛重视对OP的早期预防和治疗,不要让OP造成人类广泛流行和疾病灾难.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OP 健康教育 早期预防 治疗 严重
  • 简介:胸椎椎管狭窄(thoracicstenosis)系由于发育、退变和i或韧带骨化等因素造成胸椎椎管局部或多节段管腔狭小,压迫相应节段脊髓,并导致脊髓功能障碍。在临床上,胸椎椎管狭窄并不少见。

  • 标签: 黄韧带 异位性骨化 胸椎 椎管狭窄
  • 简介:近年来,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lcell,BMS)分化方向,及其调控机制在原发性、继发性骨质疏松发生机理中的意义引起高度关注。各种原因通过某种机制导致成骨细胞分化减少,脂肪细胞分化增加,脂肪细胞进一步刺激更多的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进而引起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偶联失衡,最终导致骨丢失和骨质疏松。因此,骨髓脂肪细胞生成及其调控机制的阐明,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髓脂肪细胞 成骨细胞分化 细胞分子生物学 骨髓基质干细胞 脂肪细胞分化
  • 简介: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包括神经减压、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但对是否需要减压、单侧还是双侧减压尚有争论。2002年3月~2006年4月,我院手术治疗腰椎滑脱者25例,只有部分行神经减压术,现对其结果分析于下。

  • 标签: 腰椎 脊椎前移 外科减压术
  • 简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eossifieationofposteriorlongtitudinalligament,OPLL)是由于颈椎后纵韧带内出现异位骨,使得颈椎管有效空间减小,压迫颈髓,导致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的产生。目前有关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退行性改变、长期反复应力失衡、外伤、先天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Tsukimoto于1960年首先报道了第1例OPLL灶压迫颈髓引起瘫痪的病人,此后日本有大量文献报道此种疾病,我国近年来报道也不少,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后纵韧带骨化使得椎管空间减小,或者直接压迫脊髓,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产生。

  • 标签: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手术治疗 先天发育异常 压迫脊髓 发病机制 退行性改变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013年本院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初次术后症状复发患者资料54例。其中L2/L31例,L3/L42例,L4/L526例,L5/S125例。初次手术中行后路单纯髓核摘除术50例,行后路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4例。术后随访症状复发以5年为分界点,分为A组(≤5年)及B组(〉5年)。结果腰部症状复发共54例,其中A组29例,B组25例;下肢症状复发共48例,其中A组23例,B组25例。复发原因为原节段再突出28例,相邻节段突出3例,椎管狭窄8例,内固定障碍4例,腰椎不稳8例,硬膜外血肿2例,感染1例。结论椎间盘突出是导致术后症状复发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为术后感染和硬膜外血肿;中远期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为腰椎不稳、腰椎椎管狭窄、内固定障碍和相邻节段退变等。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复发
  • 简介:目的熟悉肿瘤源性骨软化(tumorinducedosteomalacia,TIO)的特征。方法介绍1例低磷性骨软化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结果患者,男,41岁,全身多关节疼痛伴跛行2年余。脊椎后突,肋外翻。血磷0.31mmol/L,血碱性磷酸酶255U/L;全身PET/CT:双侧多根肋骨、骶骨、双侧髋骨骨折;左侧股骨头低密度病灶,放射性摄取增高,肿瘤性病变可能。髋关节MRI:左侧股骨颈局限性骨质缺损,大小约1.0×1.5cm,为良性骨病,肿瘤样病变不除外。区域组织麻醉下行左股骨颈肿瘤切除术,病理报告:间叶源性肿瘤,联系临床考虑考虑为尿磷性间叶肿瘤(Phosphaturicmesenchymaltumor)。术后第7天复查血磷升至0.76mmol/L,碱性磷酸酶降至215U/L,24h尿磷降至8.4mmol/24h。术后一月随访骨痛症状及近端肌肉无力症状均有好转。本例最后诊断肿瘤源性骨软化(TIO)。结论成年发生的无家族史低磷性骨软化应排除TIO,全身PET/CT功能显像和局部MRI解剖显像可确定肿瘤部位,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

  • 标签: 肿瘤源性骨软化症 低磷血症
  • 简介:目的探讨胸椎手术并发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994年1月~2003年9月我院接受胸椎手术治疗的204名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后获随访184例,男性111例,女性73例.年龄13~75岁,平均32.4岁.随访4~84个月,平均随访27个月.脊柱畸形34例,胸椎肿瘤38例,退变性疾病47例,创伤69例,胸椎结核16例.手术方式:全脊椎切除、椎体全切、全椎板切除、全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椎间盘切除、畸形矫正、病灶清除等.植骨方式:椎体间自体肋骨、髂骨植骨、自体骨钛网植骨、椎板关节突间植骨.结果本组共出现并发40例,其中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加重4例,脊髓反应性水肿3例,脊前动脉综合征4例,硬膜撕裂7例,脑脊液漏3例,胸膜破裂血气胸3例,定位错误1例,椎体滑脱1例,下肢深静脉形成5例,刀口感染4例,内植物断裂3例,钛网下沉移位1例,脱钩1例.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加重者2例,经治疗无恢复,其余病人均获得良好疗效.对于脑脊液漏、胸膜破裂、脊髓反应性水肿、下肢深静脉形成、脱钩,经过及时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标准化的手术操作、规范化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是预防和治疗胸椎手术并发的关键.

  • 标签: 并发症 胸椎手术 治疗 随访 植骨 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