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柔性管理理在皮肤性病护理管理中的运用.方法:结合皮肤性病护理的工作特点,提出在皮肤性病护理管理中实施柔性管理,给护士以人性化的管理.结果:提高护士士气和满意度、发挥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减少了护理事故的发生,护理实现了零投诉.结论:实施柔性管理增强了科室凝聚力,对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具有显著的效果,有利于发挥护士的潜能,提高医院护理质量.

  • 标签: 护理管理研究 柔性管理 护士
  • 简介:目的:对医师皮肤专科服务较之医院皮肤门诊治疗非紧急性皮肤病的经济情况进行评估。设计: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后果分析。机构:Bristol的29家综合诊所中提供皮肤专科服务的医师。患者:就诊于医院皮肤门诊且可能适合医师行皮肤专科处理的成年患者。干预: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接受医师皮肤专科处理或普通医院皮肤门诊治疗。主要观察指标:NHS(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花费,患者及其陪人花费,产品损失花费。根据两个主要终点(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和患者治疗后自我感觉的改善情况),通过增量成本效益比和成本效益可接受性曲线,对成本效益进行评估。

  • 标签: 急性皮肤病 专科服务 经济情况 医师 成本效益分析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 简介:背景:在澳大利亚,基底细胞癌(BCCs)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损害,每年开业医师接诊患者比例约为1:200。目的:评估目前在澳大利亚BCCs治疗的常用方法及相关的医疗保健费用。方法:对就诊前未接受任何治疗的BCCs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的资料来自被抽样的医师从各自的病例中随机抽取2例BCC患者并完成1份调查问卷。从患者的病历记录中提取有关治疗类型、就诊次数、治疗并发症和专业指引等的信息。结果:164例患者(男性59%)纳入本研究,总计244处BCCs损害(平均每例患者1.5处皮损)接受治疗。22%息者就诊于专科医生,大部分就诊于普通外科医生(45%)或整形外科医生(25%)。首选治疗为切除术,其次为冷冻治疗或刮除术和烧灼法。罕有不良事件被记录。大部分患者就诊次数为3.2~7.4次,每例患者总治疗费用约为146.60~496.20澳元,这主要根据疾病复杂程度和治疗需要而定。结论:澳大利亚报道的BCCs发病率约为788/10万,治疗这种相对常见的疾病价格不菲。

  • 标签: 治疗并发症 基底细胞癌 澳大利亚 医师 接诊患者 德语
  • 简介:目的:探讨皮肤护理工作中的护患沟通技巧。方法:总结护士在进行语言和非语言性沟通的技巧。结果:有效的语言沟通要注意语言的情感性、保密性、通俗性和准确性;有效的非语言沟通要注意面部表情、目光、距离、仪表和倾听。结论:恰当地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能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主动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康复,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护理 沟通 皮肤科
  • 简介:皮肤疾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其区别于其他疾病的特点就是大多具有各自鲜明的皮损特点。皮损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疾病的疗效、转归、预后。记录、描述或是拍摄皮损是皮肤病学医生在诊疗、积累经验、验证治疗效果、学习交流的重要一环。

  • 标签: 皮损 数码相机 摄影 皮肤 光圈 感光度
  • 简介: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重要阶段。我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结合实际、病例讨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方式,有效提高了皮肤的临床实习效果。

  • 标签: 皮肤科 临床实习 教学方式
  • 简介:皮肤病中医外治法主要指不经口服给药,而从体表皮肤及黏膜等途径用中草药进行敷、贴、浴、封、熏、洗、灸、扑、点、涂、擦等,以及使用器械或针灸叩刺来治疗皮肤疾病的方法。其应用广泛,疗效确切,使用简便,易于掌握,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既可单独外用,亦可结合内服药治疗,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现将主要的方法简述如下。

  • 标签: 皮肤病 中医 外治法
  • 简介:编著中国皮肤医学史是我国几代皮肤医师的强烈愿望,这项总结皮肤科学丰功伟绩,惠及中国千秋万代的系统工程,由中华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马海德基金会、银屑病基金会、全国中西医皮肤病专家,以及中国医史专家共同完成的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巨著。

  • 标签: 皮肤科学 医学史 中西医结合 银屑病 皮肤病 基金会
  • 简介:红斑狼疮患者皮损发生率高,很多患者以皮损为首发表现。识别皮损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是皮肤在红斑狼疮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方面。本文从红斑狼疮皮肤组织病理特异性皮损三个类别,即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CC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ACLE)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四个方面对红斑狼疮鉴别诊断进行分述,通篇体现了皮肤在红斑狼疮鉴别诊断方面的独到之处。

  • 标签: 红斑狼疮 鉴别诊断 皮肤疾病 诊断
  • 简介:火针疗法,古称粹针、燔针。是将特制的粗针,用火烧红后刺入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火针疗法源远流长,随着针灸学的发展,火针在治疗皮肤疾病方面有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现就火针在皮肤临床的运用总结如下。

  • 标签: 火针 皮肤科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与次子宫切除术与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关系,为提高患者的性生活质量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子宫恶性肿瘤1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子宫切除术组97例,次子宫切除术组97例。采用不同方式手术后,分别比较两组子宫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性激素变化情况、性生活质量和满意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子宫切除术组患者术后黄体生成素变化情况为(34.91±1.32)mIU/mL,促卵泡激素(19.28±1.13)mIU/mL;次子宫切除术组患者术后黄体生成素(25.67±1.44)mIU/mL,促卵泡激素(14.69±1.54)mIU/mL;手术后,子宫切除术组的激素变化水平明显高于次子宫切除术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2)子宫切除术组患者术后性欲评分(159.93±11.31)分,性高潮评分(161.25±14.17)分,性心理评分(165.71±19.64)分;次子宫切除术组性欲评分(187.21±9.18)分,性高潮评分(190.42±12.56)分,性心理评分(184.49±16.71)分;术后次子宫切除术组性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子宫切除术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子宫与次子宫切除手术是子宫恶性肿瘤的常见手术方式,次子宫切除术对患者性激素水平影响较小,性生活质量和满意程度均较高,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全子宫切除术 次全子宫切除术 子宫恶性肿瘤 性生活质量
  • 简介:他克莫司软膏(普特彼)是一种大环内酯类免疫调节剂,通过抑制钙调磷酸酶脱磷酸,干扰细胞因子的表达,下调T细胞的激活,有效应用于皮肤疾病。该文主要回顾他克莫司的作用机制、在皮肤临床中的应用以及新进展。

  • 标签: 他克莫司 皮肤病
  • 简介:复方青黛胶囊由青黛、马齿苋、白芷、土茯苓、紫草、贯众、蒲公英、丹参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消斑、祛风止痒的功效;其基本方剂来源于陕西柞水县的地方方剂并加以改良,研究发现其对急性潮红、发疹及脱屑性皮肤病疗效明显,尤其对银屑病、玫瑰糠疹、皮炎、湿疹的治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随着对其有效性、安全性的广泛深入研究,并对其剂型进行改良,成为不良反应更少、服用更为方便的胶囊剂型.本文对20年来国内复方青黛胶囊在各种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不良反应分析和防范进行简要回顾。

  • 标签: 复方青黛胶囊 皮肤病 应用 评价 不良反应
  • 简介:四妙丸出自清末张秉成著《成方便读》,源自朱丹溪著《丹溪心法》之二妙散(苍术、黄柏),《成方便读》加薏苡仁、牛膝为四妙丸。由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组成。用于治疗肝肾不足、湿热下注所致下肢萎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 标签: 四妙丸 皮肤科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患者术前心理问题,为性知识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法对50名行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术前心理调查。结果:患者存在紧张、恐惧,担心子宫切除影响性生活、引起早衰是主要原因。结论:对于子宫切除患者术前应着重加强性知识的教育,术后继续加强性心理指导,同时注重配偶的健康宣教。

  • 标签: 全子宫切除 心理调查 性知识指导
  • 简介:米诺环素为半合成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属于第二代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高效性和长效性,在四环素类抗生素中,抗菌作用最强。除了抗微生物作用,还有多种生物作用,如抗炎、抗凋亡、抑制蛋白水解,以及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等作用。临床上,四环素已被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疾病,如痤疮、酒渣鼻、大疱性皮肤病等。该文综述了米诺环素治疗皮肤病的新的进展,如治疗白癜风、色素性痒疹、自身免疫性大疱病、肉芽肿性疾病等,以期为一些皮肤病的治疗有药物禁忌时提供辅助或备选方法。

  • 标签: 米诺环素 皮肤病 临床应用
  • 简介: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以"和谐、拼搏、超越"的文化理念指导学科建设,近十余年,在人才培养、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全面快速推进,连年被评为校先进科室,连续两年荣立集体三等功

  • 标签: 学科建设 军医大学 皮肤科 文化理念 快速推进 人才培养
  • 简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是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大学皮肤性病防治中心组成单位,教育部博士点授予单位和卫生部专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卫生部临床药物试验单位,是从事皮肤性病学科医疗、教学和科研的临床学科。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

  • 标签: 皮肤科 北京大学 红斑狼疮 皮肤性病学 博士生导师 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