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正常人群和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磷酸二酯(phosphodiesterase,PDEs)活性,探讨PDEs活性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50例银屑病患者及6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PDEs活性。结果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PDEs活性为(10.40±3.54)%,健康对照者为(8.60±2.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白细胞PDEs活性与银屑病的发病可能具有相关性。

  • 标签: 银屑病 磷酸二酯酶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目的探讨端粒RNA(hTR)和反转录(hTERT)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它们与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银屑病皮损hTR、hTERT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j-67抗原表达,并对hTR、hTERTmRNA的表达与Ki-67抗原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TR表达在基底细胞、棘细胞、颗粒层细胞和所有有核细胞的胞浆,与细胞的增殖情况无关;其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百分率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hTERT的表达与细胞增殖状态有关,主要表达在基底细胞层和棘细胞层下方,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百分率要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0.05)。Ki-67抗原主要表达在细胞生发层和分裂旺盛的组织;它的表达与hTERT的表达呈正相关(r=0.674,P〈0.01);而与hTR(r=-0.295,P〉0.05)无关。结论hTERTmRNA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明显升高,与细胞增殖活性有关。hTR的表达和细胞增殖活性无关。

  • 标签: 银屑病 端粒酶RNA 端粒酶HTERT KI-67
  • 简介:背景:特应性湿疹发生于1%~2%的成年人,发病率较高。作者旨在评估硫唑嘌呤系统性单一疗法治疗中重度特应性湿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评估硫代嘌呤甲基转移(TPMT)遗传多态性(硫唑嘌呤诱导的骨髓毒性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在通过TPMT活性确定硫唑嘌呤剂量时的治疗重要性。方法:对门诊患者进行平行分组的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采用极小化方法将已进行了局部最适治疗但仍处于疾病活动期的63例患者分配入硫唑嘌呤组(n=42)或安慰剂组(n=21),接受为期12周的治疗。维持治疗期间,TPMT杂合型患者每日服用硫唑嘌呤1.0mg/kg,而TPMT活性正常的患者每日服用2.5mg/kg。治疗的最初4周内,所有受试者接受较低剂量的硫唑嘌呤(每日分别为0.5mg/kg和1.0mg/kg),以减少胃肠道副作用。临床反应的主要观察指标为SASSAD(6区6症状特应性皮炎)评分估计的疾病活动性。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本研究注册为国际标准化随机对照试验,注册号ISRCTN58943280。结果:54例(86%)受试者完成了研究;安慰剂组有2例(3%)退出,硫唑嘌呤组有7例(1l%)退出。治疗12周时,硫唑嘌呤组的平均疾病活动性改善了37%(12.0单位),而安慰剂组改善了20%(6.6单位)[差异为17%(5.4单位),95%CI4.3%~29%]。此结果还伴随着患者报告的瘙痒、受累面积、总体评估、生活质量等的明显改善。受试者对药物的反应性变化很大。总的来说,除2例患者发生药物过敏外,患者对硫唑嘌呤的耐受性良好。TPMT杂合型患者对硫唑嘌呤的治疗反应与其他患者相似,无人发生骨髓毒性。基于TPMT确定给药剂量似乎减少了预期毒性,同时保持了药效。结论:硫唑嘌呤作为系统性单一疗法,对已进行了最适激素局部治疗但疾病仍然活动的中重度特应性湿�

  • 标签: 随机对照试验 特应性皮炎 硫唑嘌呤 甲基转移酶 治疗期间 中重度
  • 简介:目的:筛选出对孢子丝菌结合效率相对较高的探针。方法以50株纯培养的孢子丝菌及标准株为样本,以毛霉、烟曲霉、念珠菌各1株为阴性对照,用聚合链反应-联免疫法(PCR-ELISA)对已报道的5个孢子丝菌特异性探针(U26852、U26866、U26866′、M85053及AF117945)进行筛选。记录各探针与合成DNA片段杂交底物显色与否及免疫测定指数(EI)值。结果PCR产物测序证实5个探针均位于产物序列上;在相同的ELISA条件下,探针U26852显色最强,EI值最高。结论针对28SrRNA的探针U26852是目前与孢子丝菌结合效率相对较高的探针。

  • 标签: 孢子丝菌 探针 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法
  • 简介:太阳辐射是影响人类皮肤最主要的环境因素,特别是光谱中的紫外线,紫外线分为UVA、UVB和UVC,其中UVC在进入大气层的过程中大部分被臭氧层所吸收,所以对人体影响很小。另外,红外辐射也能导致在生物体的生物学变化。由于能量大小与波长成反比,故UVB能比UVA提供更多的能量,但UVA具有更好的穿透率,能达到表皮的最深层,相对应的,UVB则主要作用于表皮全层和真皮乳头层。UVB对生物组织有害,它能造成核酸和蛋白质等分子的直接损伤;人们对UVA的作用了解相对较少。目前认为,UVA参与氧化应激反应并产生活性氧以破坏多种细胞成分结构。

  • 标签: 人表皮 活性成分 光老化 氧化应激反应 UVA UVB
  • 简介:目的与细胞培养和LCR比较考察6种国产PCR试剂盒在检测性传播疾病门诊患者标本沙眼衣原体的诊断价值。方法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5家临床医院性传播疾病门诊收集到673份尿道/宫颈拭子标本,分别进行沙眼衣原体培养和PCR检测,对结果不相符合的标本采用连接链反应(LCR)复检,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合格病例616例,36份培养法检测阳性6.3%,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3.5%-28.7%。与培养结果比较,各种PCR检测的敏感性均在90%以上。LCR复核标本200份,与之相比,PCR检测的敏感性为83.9%-98.6%,特异性66.7%-94.7%,YI指数0.523-0.881。其中PCR2结果符合性最好(YI指数0.881)。综合分析发现国产PCR技术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敏感性均在85%以上,特异性均在95%以上。结论国产PCR技术检测尿道/宫颈拭子沙眼衣原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以用于临床检验,实验率质控与监督是本方法得以正确应用的关键。

  • 标签: 细胞培养 连接酶链反应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 泌尿生殖道 沙眼衣原体 PCR
  • 简介:目的:研究45例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心肌的变化及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和血常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心肌谱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CK-MB)、肌红蛋白(MB)、乳酸脱氢(LDH)以及hsCRP、ESR、PCT和血常规的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患者心肌水平与hsCRP、ESR、PCT和血常规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45例中有32例(71.1%)心肌指标升高,其中患者组CK、CK-MB、LDH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t=2.71、4.97、7.37,P值均〈0.01);患者组LDH分别与hsCRP、ESR、PCT、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0.48、0.40、0.36、0.57,P值均〈0.05),CK-MB水平与hsCRP、ESR、PCT、WBC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0.73、0.59、0.68,P值均〈0.05);CK与ESR、PCT、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0.42、0.55、0.31,P值均〈0.05)。结论:症状较重的急性荨麻疹患者常伴有心肌指标异常,且与体内炎症指标存在相关性。

  • 标签: 荨麻疹 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 肌红蛋白 乳酸脱氢酶
  • 简介:目的评价连接链反应(LCR)技术对尿液中淋病双球菌诊断的意义。方法对在STD门诊就诊的276例尿道/宫颈炎患者进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及尿液淋球菌LCR检测,对两项结果不符合的标本进行聚合链反应(PCR)检测,确定细菌培养、LCR法检测尿液中淋球菌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276例患者中24例LCR检测阳性(8.7%),21例培养阳性(7.6%)。5例两项结果不符合者进行聚合链反应检测。结果表明LCR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2.3%,100%。结论LCR分析法检测尿液中的淋球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 标签: 淋病双球菌 连接酶链反应 尿液
  • 简介:目的观察肤光方及其加减方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甲氧西林敏感株和耐药株的抑制作用.方法运用纸片扩散法和平板打孔法观察肤光方及其加减方对体外分离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株和耐药株生长的影响,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各组方对两型金葡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纸片法结果显示除清热燥湿方外,其余各组方对金葡菌甲氧西林敏感株和耐药株均有抑制作用(P<0.05),打孔法结果显示各组方对金葡菌甲氧西林敏感株和耐药株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P<0.05).结合各组方的MIC值发现,肤光方、祛风止痒方、收敛解毒方、清热解毒燥湿方、清热解毒方和清热燥湿方抑菌活性依次减弱,其中收敛解毒方和清热解毒燥湿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肤光方及其加减方对金葡菌甲氧西林敏感株和耐药株均具有抑菌活性.

  • 标签: 肤光方 金黄色葡萄球菌 抑菌活性
  • 简介:目的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和长波紫外线(UVA)对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以探讨GSPE有无光保护作用。方法MTT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GSPE以及不同剂量UVA对HaCaT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GSPE浓度为5-200μg/mL时,对HaCaT细胞增殖影响不明显,浓度为500μg/mL及以上时抑制细胞生长,且有统计学意义;UVA剂量超过10J/cm2有抑制作用且随剂量增高抑制作用越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25J/cm2时其抑制率达37.65%;浓度为50、100μg/mL的GSPE对25J/cm2UVA照射后的HaCaT细胞的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结论25J/cm2的UVA对HaCaT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合适浓度的GSPE对HaCaT细胞增殖活性有光保护作用。

  • 标签: 葡萄籽原花青素 长波紫外线 人角质形成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酪氨酸蛋白加工成熟的影响。方法体外传代培养人无色素黑素瘤细胞YUGEN8,分别加入红花、桃仁及赤芍3味中药提取液,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基因反转录扩增及内切糖苷切等方法,观察中药处理组细胞内酪氨酸的表达、成熟过程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桃仁处理组细胞酪氨酸基因表达并未增加,酪氨酸蛋白80ku左右大分子量成熟片断表达增加,能够耐受内切糖苷切。结论桃仁提取物对人黑素瘤细胞内酪氨酸的加工成熟及稳定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 标签: 红花 桃仁 赤芍 酪氨酸酶 蛋白加工 活血化瘀中药
  • 简介:38岁女性患者因面部银屑病给予吡美莫司外用,连续外用2个月并停药1d后,面部出现湿疹,给予常规抗组胺药物、甲氨蝶呤抗炎治疗无效,改用环孢素75mg/次,2次/d口服,治疗2d后湿疹好转,24d后皮疹消退出院。

  • 标签: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吡美莫司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调查重庆市区人群的皮肤光型(又称日光反应性分型),以及最小红斑量(MED)和最小持续黑化量(MPPD)的范围。方法按照Fitzpatrick分型问卷调查皮肤类型,GS2004/2006多波段日光模拟器测定受试者的MED和MPPD。结果200名受试者的Ⅱ型、Ⅲ型、Ⅳ型皮肤分别占15.0%、73.5%、11.5%,未见Ⅰ、Ⅴ、Ⅵ型皮肤。Ⅱ、Ⅲ、Ⅳ型皮肤MED均值分别为(63.21±18.22)mJ/cm2、(70.23±17.01)mJ/cm2、(78.45±20.11)mJ/cm2,MPPD均值分别为:(12.52±3.41)J/cm2、(10.22±3.09)J/cm2、(8.43±2.51)J/cm2,从Ⅱ型~Ⅳ型皮肤,MED值逐渐增加,而MPPD值逐渐减小,在不同皮肤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皮肤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人群皮肤类型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所调查的重庆市人群中皮肤类型以Ⅲ型为主,其MED、MPPD平均值分别(70.23±17.01)mJ/cm2、(10.22±3.09)J/cm2,重庆市人群皮肤类型与国内其他几所大城市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而紫外线MED、MPPD值范围与国内其他地区有一定差异。

  • 标签: 皮肤类型 最小红斑量 最小持续黑化量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