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自体筋膜加脂肪混合物,对周围性单侧声带麻痹引起声门闭合不良患者,实施声带注射填充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全身麻醉支撑喉镜下,应用特制Brunning高压注射器,对12例周围性单侧声带麻痹患者,取自体筋膜加脂肪混合物注入患侧声带外侧的声门旁间隙,使声带游离缘内移至越过中线1.0~1.5mm。结果11例首次注射有效,1例重复注射有效。随访7~33个月,平均13个月。发现3个月内注射侧声带体积略渐回缩,3个月后声带体积及声门形态基本维持稳定,嗓音质量明显改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自体筋膜加脂肪混合物是种较理想的注射填充材料,声带注射填充术简单、疗效确切、微创、安全及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单侧声带麻痹引起声门闭合不良的理想术式。
简介:目的:探讨下方玻璃体腔注射比上方注射出现注射后眼内炎的几率是否更高。下方小梁切除术滤过泡眼内炎的发病率高于上方小梁切除术滤过泡,有可能是因为细菌聚集在下方的泪湖。方法:经过广泛实践过的眼内炎病例数据库验证,发现在2a的研究期间内,有5例眼内炎病例。同时,为了评估注射部位对发病率的影响,对治疗过的909例1121眼共计8672次注射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5眼出现感染性眼内炎,80%的眼内炎病例均是下方注射,尽管所选病例中84.6%是位于上方注射。与感染有关的下方注射部位的危险比是(OR)22.1(P=0.006)。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后感染眼内炎的几率很小,仅为0.025%。避免在偏下象限进行玻璃体腔注射可能会进一步减小眼内炎的发病率。
简介:目的探讨高分辨率颞骨CT密度在诊断耳硬化中的作用。方法分析手术确诊的耳硬化患者34例(34耳,病例组)和同期确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33例(对侧正常耳33耳,对照组)的颞骨CT扫描和纯音听阈测试结果。在0.75mm层厚颞骨CT轴位层面的耳囊周围,手动设置7个兴趣区,测量平均cT值。根据CT表现将耳硬化病例分为2个亚组:A组,CT显示无病理变化;B组,耳蜗区骨密度降低。比较各兴趣区病例组与对照组平均CT值的差异,分析病例组CT表现与纯音测听结果的关系。结果卵圆窗后缘和卵圆窗前缘这两个兴趣区,病例组平均C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卵圆窗后缘t=-2.030,P=0.046;卵圆窗前缘Z=-4.979,P〈0.01)。A组30例,包括传导性聋9例(30%),混合性聋21例(70%);B组4例,包括传导性聋1例(25%),混合性聋3例(75%)。结论耳硬化患者卵圆窗周围骨质CT密度可能发生改变。
简介:目的调查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方法对305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眼压、散瞳孔查眼底、眼底摄片等,部分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并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根据新的国际临床分级标准诊断,计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并分析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对患病率的影响。结果在305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经眼底镜、眼底摄片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诊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705例,占23.08%。其中非增生性DR者579例,占18.95%,增生性DR者126例,占4.13%;随着病程的延长其发病率显著增高;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与发病率亦呈显著相关。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就诊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已较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增加,且与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呈正相关。早期及定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为及时发现病变、把握治疗时机从而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率的唯一有效方法。(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226~228)
简介:目的:分析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对连续收治的256例有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适应证的各类眼底病患者实施单次玻璃腔注射4mg/0.1mL曲安奈德手术,观察其术后眼压变化情况。主要适应证包括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其它原因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引起的黄斑水肿性疾病。结果:256例256眼经至少3mo的追踪观察随访中,56眼发生继发性青光眼,发病率为21.9%。结论:继发性青光眼与年龄、性别、血压、糖尿病、玻璃体腔注药术的不同适应证、术前是否行白内障手术、是否行光动力治疗、是否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等因素没有相关性。注药前青光眼病史的存在和基础眼压高于19mmHg等情况为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显著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