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新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不同临床条件下的应用情况。材料与方法12名存在支抗控制问题的患者(13~52岁,3名男性,9名女性),治疗前获取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曲面断层片,照片及研究模型。根据相应的标准,确定每个患者不同的植入位置。共计植入19枚微螺钉,以实现不同类型的牙齿移动。结果微螺钉的应用在多种不同的临床条件下都获得成功,例如:压低前牙,压低后牙,伸长并排齐阻生牙,作为远中移动牙齿的支抗,作为远中移动后的保持,前移磨牙,在后牙支抗不足的情况下用以内收上下颌前牙,在后牙缺失时唇倾并压低下颌前牙以及在关闭间隙过程中加强后牙支抗。结论本研究所展示的新型的微螺钉作为一种非牙性支抗,在很多传统支抗无法应用的情况下显示了优良的治疗效率。
简介: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reductase,MTHFR)基因位点C677T和A1298C与中国江苏地区汉族人群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onsyndromiccleftlipwithorwithoutcleftpalate,NSCL/P)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法对200例NSCL/P患者和213例健康人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MTHFRC677T对照组与病例组在基因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TT基因型和携带T等位基因儿童罹患NSCL/P的风险分别是CC基因型儿童的1.84倍及1.57倍。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TT基因型和CT基因型能分别显著增加儿童唇裂伴或不伴腭裂和单纯性唇裂的发病风险。MTHFRA1298C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AC基因型和携带C等位基因的儿童罹患NSCL/P的风险分别比AA基因型儿童降低49%及43%。分层分析中,AC基因型和携带C等位基因可降低罹患唇裂伴腭裂及唇裂伴或不伴腭裂的风险。结论:MTHFRC677T可能为中国江苏地区汉族儿童NSCL/P的危险因素,而MTHFRA1298C有可能是NSCL/P发生的保护因素。
简介:目的:改进导航辅助射频温控热凝术中的注册标记系统,使其更加无创,同时达到导航系统的精确要求。方法:采用热塑型塑料面罩,依照人体面部特征加热塑型,表面双侧颞部、眉弓中点和颧骨最高点安置6个塑料标记点.内部随意安置6个标记点。CT扫描获得影像学数据,输入SurgView—RFT电磁导航系统后,分别选用4个(内外各2个)、6个(内外各3个)和8个(内外各4个)标记点进行注册和配准,每组设置5种组合,每点读取3次坐标值,取平均值代入配准误差公式。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取4个标记点时.系统误差为f1.58_±0.25)mm;取6个标记点时,系统误差为(1.28±0.21)mm;当标记点数量达到8个时,导航系统的配准精度达(1.06±0.10)mm。4点组与6点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49),6点组与8点组间无显著差异(P=0.1402)。结论:热塑型塑料面罩表面放置标记点可避免患者创伤,配准精度完全符合导航系统的要求和卯圆孔穿刺的特定要求,在应用中至少应有6个标记点。
简介:目的:介绍下颈椎棘突两侧注射0.5%布比卡因治疗口颌面疼痛的一年临床经验。方法:对2517名出院诊断为口颌面疼痛的急诊科患者.以及771名2003年6月3019~2004年7月1日接受过封闭治疗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数据整理。从以上两个数据库中抽调接受过棘突旁肌内注射布比卡因治疗的成年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口颔面疼痛缓解程度用以下两种方式记录,①按一般临床经验和面部表情图将口颌面疼痛缓解分成4个等级(n=114):②按治疗前后患者在疼痛数字评估量表上选择的数值来评定疼痛缓解程度(n=71)。结果:共有118名成年患者接受了下颈椎棘突旁肌内注射布比卡因治疗,4份病例因资料缺失或不全而被剔除。75名患者(66%)疼痛完全或临床缓解.32名患者(28%)疼痛部分缓解.7名患者(6%)没有显著的缓解。总体上.114名患者中有107名(94%)治疗有效,疼痛缓解起效快.许多患者能在5~15min内得到完全的缓解。结论:这是在急诊科使用下颈椎棘突旁肌内注射布比卡因来治疗口颌面疼痛的首次大样本病例报道.证明这种方法可能成为急诊科对于急性口颌面痛的一个新的治疗选择。
简介:目的:探讨人非ATP酶依赖性调节颗粒13(hRpn13)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PP)途径对人牙周膜细胞(PDLC)的作用,从而揭示其对PDLC增殖、分化和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转染敲除来改变PDLC中hRpn13的表达后,用MTT法观测细胞形态,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来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ALP)和Ⅰ型胶原纤维的分泌情况来检测细胞成骨分化情况,最后通过检测NF鄄κB受体活化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泛素化蛋白的改变来研究hRpn13对PDLC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结果hRpn13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ALP的活性,Ⅰ型胶原蛋白以及RANKL、OPG的表达起到了负性调节作用,同时hRpn13使泛素化蛋白聚集减少。结论hRpn13可以通过影响UPP通路来调节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
简介:目的研究中国东北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自我评价与临床检查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口腔自评作为治疗需要指标的可行性。方法抽取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的方法对东北三省1084名老年人(65~74岁)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问卷调查。被检查者应用LIKERT三分量表法(好、中、差)分别对自己的口腔健康状况,包括牙齿、牙龈和口腔卫生状况进行评价。临床检查指标:龋病情况,包括开放龋的牙数、缺失的牙数;牙周情况,包括牙龈出血的牙数、牙周袋深度≥4mm的牙数、附着丧失≥4mm的牙数。采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口腔临床检查与老年人自我评价之间的关系。结果调整协变量后,口腔中开放龋的牙数、缺失的牙数与口腔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有关。自评牙龈和口腔卫生状况“好”的老年人,临床检查中牙龈出血的牙数较少。结论口腔状况的自我评价与一临床检查的结果显著相关,自我评价是反映口腔健康状况的较好指标,可以作为衡量中国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的筛查指标。
简介:目的:总结老年人多数牙列缺损的临床修复体会,探讨老年患者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方法:对276例老年多数牙列缺损患者分别设计殆垫式、连续卡环式、连续卡环加胎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其中179例余留牙有残根、残冠患者,先作根管治疗,然后按以上形式设计覆盖式可摘义齿。对修复效果作戴修复体时及戴后3月、3年随访,标准分为好、差两个等级。结果:276例复查结果:满意度调查,好均为100%,(P〉0.05)。咀嚼功能检查,戴后3月,好为100%,3年好为99.3%,(P〉0.05)。基牙牙周情况检查,戴后3月,好为100%,3年好为97.1%,(P〉0.05)。结论:对老年人多数牙列缺损患者,应根据患者口腔情况设计最佳个体修复方案,制作适合老年人生理特点的可摘局部义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