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析CT扫描评分系统对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4月~2016年8月收治的73例胸腔积液合并胸膜改变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良性胸腔积液42例(良性病变组),确诊为恶性肿瘤病变31例(恶性病变组)。所有患者均采用CT扫描评分系统进行诊断和鉴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良性病变组患者的胸膜弥漫线状增厚、胸膜钙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恶性病变组(P<0.05);良性病变组患者的纵膈胸膜受累发生率及胸膜结节状增厚、不均匀环状增厚、条带状不规则增厚情况与恶性病变组患者的CT诊断图像表现均有差异(P<0.05)。结论:在良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鉴别和诊断上,CT扫描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分析在ICU护理资源配置中使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的临床效果。方法现随机选取我院ICU病房于2018年全年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病人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对患者状态进行评估并根据评分随时调整护理方案,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并发症概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概率远低于对照组(P<0.05),且该组护理满意度高达90.00%(36/40),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ICU护理资源配置中使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可以使患者护理满意度提高,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危重症评分系统在预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7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500例留置中心静导管患者,采用改良危重评分系统进行评价,分数≥15分则发生感染的高危分值,将40例≥15分患者纳入观察组,并与2013年6月-2015年7月期间≥15分患者作为对照,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80%患者的改良危重评分≥15分,给予这些患者集束化护理,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使用率下降至60.55%,感染率下降至0.22%。结论改良危重症评分系统在预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简介:目的比较国外5种评分系统在中国人群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262例AIS患者进行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应用HAT模型、MSS模型、GRASPS模型、SEDAN模型以及SITS模型的量表进行测评。观察5种评分系统与HT发生率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大小比较5种评分系统对HT的预测能力;单因素分析5种评分系统内的指标和HT的相关因素,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认为是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5种评分系统测评的分值增加,HT发生率随之上升,在5种评分系统组间中HT发生率的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种评分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均〉0.5;两两比较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显示GRASPS模型优于MSS模型和SITS模型(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的心房颤动剔除,余下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入院行头颅CT的早期梗死征象、既往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史、基线NIHSS评分均是非心源性脑栓塞rt-PA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五种评分系统均可以预测中国人群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风险,其中GRASPS模型可能拥有相对较好的预测价值;对非心源性脑栓塞rt-PA静脉溶栓患者应注意了解其年龄、既往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史,评估入院行头颅CT的早期梗死征象和基线NIHSS评分,以避免发生HT。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智能化采血系统在我院门诊采血室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门诊采血室在2019年7月开始使用智能化采血系统。2019年1-6月为实施前,期间选择接受门诊采血服务患者720为研究对象,2020年1-6月为实施后,期间接受门诊采血服务患者720例为研究对象。评估实施前后对门诊采血标本安全及准确性、病人等候时间、病人的满意度的情况,比较差异,分析可智能化采血系统在门诊采血室应用效果。结果 :实施后门诊采血标本的安全性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病人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门诊采血室应用智能化采血系统后,提高了采血护士的工作效率,提升了病人的满意度,有条件的医院可以使用此智能系统,能保证门诊采血的安全性。
简介:目的:探讨系统追踪法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院手术室于2012年10月成立系统追踪管理小组,以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本院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的95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以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本院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的91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结果①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追踪法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过程中有利于手术室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并积极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移动DR在临床使用中的技术优势。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2015年床边片共计300例,DR、CR各150例,对图片进行图像质量、曝光条件、曝光时间的对比分析。结果移动DR的图像优良率、摄片时间、曝光剂量均优于移动CR,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移动DR已经可以取代移动CR为临床服务,且将有更加广泛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