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为最大程度地控制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于2001年被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项目建立了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分析了1992年至2001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对2002年部分个案进行了监测与分析.在常见食物病原菌DNA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PCR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建立了鸡蛋中沙门氏菌危险性评估模型,对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定量监测与危险性评估.建立了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该研究将有效地提高我国食品卫生监督检测系统对食物中毒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和鉴定水平,为全国的系统监测提供技术支撑,为缩小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科学地监控食源性疾病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政府及国际食品法典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依据.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危险性评估 监控技术 中国 监测数据库 信息系统
  • 简介:Vanilla-香荚兰,又名香子兰,俗称香草,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风味物质。她具有诱人的芬芳及和谐、幽雅、温馨、丰满的香韵,同时因其稀有珍贵而闻于世。香草在冰淇淋、酸奶、焙烤制品、软饮料、糖果、烟酒、日用化学品等香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巧克力、水果、坚果中被广泛用为增香剂。

  • 标签: 香草 增香剂 加工工艺 有效成分 食品
  • 简介:1香料香精的发展简史食用香料是一类能使嗅觉器官感受到气味的物质,由于有些物质具有刺激味觉器官的能力,故常将凡能刺激味觉或嗅觉器官的物质统称为"风味物质".也有一些称为香料的前驱物质,在食品烹调或加工过程中因受热等原因而产生香味,就食品添加剂而言,食用香料是指能赋予食品香气为主的物质,个别食用香料兼有赋予食品特殊滋味的能力.

  • 标签: 食用香料 香精 现状 发展史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检验检测资源现状,为进一步改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自填问卷调查。结果共收集了2145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问卷,覆盖率达到71.4%。(1)检测实验室资质拥有率为70.9%;(2)机构平均食品理化检测项目参数为35.0项,微生物10.5项,毒理9.2项;(3)机构在册员工14.7万人,其中食品检测2.6万人,占机构在册员工总数的17.7%。食品检测人员的职称以中、初级为主,分别为39.0%和43.5%;大学大专学历占56.3%,中专34.2%,高中及以下7.7%;年龄以30~40岁比例最大,占37.5%;专业人员由多到少依次为理化、微生物、质量管理、毒理;(4)机构平均总固定资产值为586.1万元,平均总面积2600.9m2,平均实验室面积763.5m2;(5)常用仪器普及率较高,高端仪器匮乏,快速检测设备配备不足。结论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配置有待加强,检测能力有待提高。

  • 标签: 食品检查 化学 物理 食品微生物学 质量控制
  • 简介:人体是一个"灵活的"有机体,它能够应对正常情况和每天所遇到的挑战。人体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系统。它具有消化、吸收、调节和反调节功能,能够改善和运行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并能够为人体的每个细胞提供生命所需的能

  • 标签: 新陈代谢过程 反调节 INTESTINE 营养问题 OSTEOPOROSIS 健康功效
  • 简介:目的通过对南京城北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为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和早期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4年南京城北1家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病例信息和粪便标本,对标本中肠道病毒、非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进行检验,对监测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583份标本中,病毒检出率为31.73%(185/583),其中诺如病毒110份;病原菌检出率为2.57%(15/583),其中副溶血性弧菌8份;不同季度之间的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44岁年龄组为高发人群,第二季度、第三季度为发病高峰期;可疑食物中肉与肉制品所占比例最大。结论南京城北地区食源性疾病感染的主要病毒为诺如病毒,其次为轮状病毒;病原菌感染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应加强健康宣教和卫生管理,完善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制度,提高监测水平,增强食源性疾病防控能力。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哨点医院 监测 诺如病毒 副溶血性弧菌 食源性致病菌
  • 简介:目的分析2010—2012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当前防控重点。方法对2010—2012年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0—2012年浙江省共上报食源性疾病事件95起。以微生物类事件为主,占58.9%,其中又以副溶血性弧菌为最常见,占23.2%;5~9月为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月份,占66.1%,微生物类事件夏秋季发生更为频繁,在确定的中毒食物种类中,以肉与肉制品最多,且每个季度均较多,以副溶血性弧菌、非伤寒沙门菌污染为主;其次是水产品,在二、三季度较多,主要是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误食毒蕈、误将亚硝酸盐当成食盐等调味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仍有发生。结论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重点是肉与肉制品、水产品及亚硝酸盐的监管;落实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减少蕈类中毒发生;防控的重点场所为宾馆饭店、集体食堂,重点类型为副溶血性弧菌等常见微生物污染事件。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浙江省 流行病学分析 食品安全
  • 简介:目的了解苏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故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方法收集2001—2013年苏州市各地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13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343起,发病7213人,无死亡病例。总体呈下降趋势;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为第三季度,占总起数的46.9%(161/343);食源性疾病暴发多发生在集体用餐场所,占总起数的56.6%(194/343)。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子的214起事故中由微生物或可疑微生物引起的占70.1%(150/214),毒素引起的占16.4%(35/214),化合物引起的占13.6%(29/214)。在实验室检出致病因子的168起暴发事故中,83.3%(140/168)的事故由10种致病因子引起,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的最多,达61起(36.3%),发病人数达1436人。2009—2013年食源性暴发事故报告的109起中查明原因食品的共72起(66.1%)。原因食品被归因为5类食品,分别为水产品(33.3%,24/72)、肉制品(23.6%,17/72)、其他食品(15.3%,11/72)、混合食品(13.9%,10/72)、蔬菜(13.9%,10/72)。在暴发事故中较明确的致病因子-食品组合有:红细胞凝集素和皂甙-蔬菜(菜豆)、毒蘑菇及其他植物毒素-野生植物、组胺和河鲀鱼毒素-水产品、农药-蔬菜、亚硝酸盐-调味料、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金黄色葡萄球菌-肉制品。导致暴发的污染环节最多的是交叉污染(44.2%,50/113)。结论对苏州市13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分析有利于加深对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的了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可以利用此资料预防食品生产或经营中的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发生。完善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报告率。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暴发 流行病学分析 预防对策
  • 简介:本刊记者上海讯:2014年3月25日~27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暨第二十四届全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技术展示会(FIC2014)在上海世博展览馆隆重举行!展会三天共迎来71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专业观众142410人次参观;展会总面积达到72000平方米,共有1223家海内外参展商参展,其中海外参展商316家,国内参展商907家.受展馆面积所限,仍有221家企业没有申请到展位.展会规模盛大,人气火爆,高潮迭起,影响力空前.

  • 标签: 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 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技术展示会 行业 满载 历史 展会规模
  • 简介:综述了葡萄来源的多酚类化合物(GPE)在预防癌症、炎症、神经疾患以及其它疾病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大量研究表明葡萄来源的原花色素以及白藜芦醇类物质具有预防胃癌、乳腺癌、口腔癌、肝癌、前:立腺癌、结肠癌以及白血病等的潜力.它们的抗癌作用机制主要有六个方面:(1)调节相Ⅰ细胞色素以及相Ⅱ脱毒酶;(2)免疫调节效果;(3)抑制环状氧合酶(COX)和蛋白酶激酶的活性;(4)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以及分化;(5)类雌激素效果;(6)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活性.另外,葡萄多酚类化合物还显出较好的预防炎症、神经疾患、糖尿症以及白丙障等效果,此类活性大多与它们对活性氧的清除活性密切相关.

  • 标签: 葡萄 葡萄酒 生理活性物质 白藜芦醇 抗癌 抗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