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城市形态的演变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其变化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原因。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动,将引起城市形态各部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联动关系。本文将从产业结构(主要是第二、三产业)的角度,对镇江城市形态的演变作初步的探讨。一、镇江市产业结构的演变特点1、工业化以前,镇江的产业结构以商业贸易为主,手工业居于次要地位。镇江地处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商业贸易历来十分繁荣。伴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与需要,冶铁、造船、丝绸等城市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至长江航运兴起,镇江港开放,城市商业发展到鼎盛时期。直到沪宁、津浦铁路通车、海运业发展以及镇江港的淤塞,改变了镇江港的交通区位,缩小了镇江的经济腹地,城市商业和进出口贸易便日益衰退。在这期间,镇江近代工
简介:黄浦江城市空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核心空间,也是历来上海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着限于近代开埠至今黄浦江城市空间演进的总体特征,从城市空间形态的多维角度着眼,以文献解析与图证分析为主要方法,总结了黄浦江城市空间在滨江延展、纠深扩展和强度提升三方面的基本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黄浦江城市空间演进的5N基本规律,分别为跃迂拓展、交通引导、形态聚合、功能多元和自然互动。这5项基本规律在归纳基本的形态演进规律的基础上,将形态的演进与肉在功能的转换联系起来,并将其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密切关联纳入视野。试图以这5项基本规待,指出黄浦江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方向,从而为当前黄浦江沿岸大规模开发实践提供一些基于历史视角分析的经验借鉴。
简介:西南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区。其少数民族村寨由于大多地处偏远地区,在长时期的历史进程中往往保存较完整且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通常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体现和结晶。因此研究少数民族村寨对保护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空间以及传承其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保护研究多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和社会组织结构的角度出发,而很少从村寨布局和空间形态的角度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黔东南肇兴侗寨为例,通过从选址、空间形态、道路结构和公共空间等方面探讨侗族村寨空间形态的特征及构成规律,并从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探讨其空间形态的戍因,以期为侗寨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简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住房市场化为普通居民提供了选择住房的机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百姓都从住房再分配中受益。中国城市中的住房再分配与居民在政府再分配和市场回报之间的位置联系密切,这种联系超过了成熟市场中因生活圈及其改变衍生出的住房需求。本文研究了宁波老城再开发地段当地居民的满意度,着重从社会方面分析.主要涉及住房再分配对居民的影响及其导致的潜在住房问题。研究以一份调查问卷为基础,调查了在过去15年内三个不同时期进行改造的社区。调查数据表明三个社区的满意度都不高。由于各阶层人们的努力.保护老城内综合环境的同时也要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新策略被采纳。然而,为改变人们的观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通过报纸获得信息和教育,通过学术旅行和会议进行学术讨论,对决策人进行汇报.进行小规模改善的实践。住宅搬迁正在成为有争议的话题。因此,住宅再分配是市场体制下城市空间改变的一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