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6 个结果
  • 简介:随机森林是21世纪提出的基于分类树的算法,在处理大数据集中具有明显优势,首度将其应用在降水长期预报中。以长江中下游地区1月份降水预报为例,运用随机森林模型构建原则,在74项大气环流因子以及前期月降水中筛选模型预报因子,进行长期降水预报,并将其与神经网络模型预报效果进行对比,发现随机森林的泛化误差为13%,预报准确率达到75%,而神经网络的预报准确率仅为67%。此外,本研究还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汛期降水进行了长期预报,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进行降水长期预报中模拟和预报的效果令人满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 标签: 随机森林 长期降水预报 等级预报 泛化误差 重要性因子评价 决策树
  • 简介:以1980-2015唐山市1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运用一元回归、M-K检验和GIS技术,定量分析了区域降水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唐山市、春、夏、秋降水变化斜率为-1.1245,-0.1535,-0.6647,-0.1694mm/a,呈减少趋势;冬季降水变化斜率为0.0226mm/a,呈现增加趋势;并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降水发生多次突变,但并不显著(P〉0.05)。GIS空间分析表明,降水变化Z分布不均衡,呈现东南—西北向地带性分异。

  • 标签: 降水量 M-K 时空变化
  • 简介:降水空间分布差异引起地表景观异质性,对区域水资源管理带来重要影响。以气象站点降水资料为基础,运用地统计学方法探究唐山市降水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唐山市降水空间变化介于617.24-732.58mm,降水分别符合不同拟合模型,但均呈现中等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变异以结构性为主;季尺度上,降水呈自南向北递减分布。

  • 标签: 地统计学 GIS 降水量 空间分布
  • 简介:在对某市水量随机时间序列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发现年生活用水量的一次累加时间序列数据具有明显的线性趋势。分别用一次累加乘幂指数和一次累加一元多项式对该市工业和生活水量进行了预测,复相关系数达0.99。为便于分析比较,采用对水量效果较好的灰色预测模型进行了总用水量预测。结果表明:分类用水量预测比总体用水量预测具有精度高,结果稳定的特点,可用于水量预测。

  • 标签: 年用水量 一次累加 分类预测 灰色预测模型
  • 简介:水量调度作为灌区用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灌区建设与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灌区经济效益乃至社会经济效益;它涉及到水文、气象、统筹、信息管理、市场营销等多门技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新问题,1990以来采取了“动态计划法”、“顺势增减法”、“市场定量法”等一整套新的调度思路和方法,至2000不同灌季累计引水24期781天,调度水量45.36亿m~3,现就有关方法及解决的技术问题加以探讨。

  • 标签: 水量调度 石津灌区 总干渠 水量损失 灌区用水管理 信息管理
  • 简介:本文首先运用气候趋势系数对辽宁省22个气象站点1959-2008均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趋势分析,并采用Mann-Whitney-Pettit方法(MWP)对气温和降水进行突变分析,最后利用Morlet小波分析进行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1)气温总体明显呈上升趋势;突变年份为1988,突变后多年平均气温比突变前增加12.7%;且存在7左右的主周期.(2)近50来,降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并未检测出显著的突变年份;存在9左右的主周期.

  • 标签: 气温 降水量 突变分析 MORLET小波
  • 简介:依据洞庭湖流域27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8逐月的降水资料,综合运用气象统计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洞庭湖流域近年来降水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1960—2008间,流域降水呈现出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四季中春、秋两季表现为减少趋势,而夏、冬两季则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中夏季的增加最为明显;但在1999—2008的近10间,流域降水表现为显著的减少趋势,四季中除冬季仍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外,其余三季均表现为减少的趋势。(2)在近10间,流域内除个别站点降水仍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外,其余多数站点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在时间分配上,夏、冬两季降水较流域多年平均值分别偏多2.85%和3.07%,而春、秋两季则偏少1.35%和11.43%。其中,秋季9、10月份偏少明显,而变差系数同期则明显增大,带来入湖水量大幅减少和区域干旱发生增加等不良影响。

  • 标签: 降水量 气候变化 时空特征 洞庭湖流域
  • 简介:近年来漓江水资源短缺问题给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对生态需水量的研究有利于该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选择了月保证率法计算生态需水量,但由于漓江流域降雨量季节性分布不均匀,径流量的年内和际变化都比较大,因此对月保证率法进行了改进,最终得到50%保证率下需水等级为“好”时的生态需水量为适宜生态需水量,结果为18.45亿m3,最小生态需水量为5.88亿m3.最后用Tennant法对结果进行检验,并分析了产生误差的原因.

  • 标签: 漓江流域 生态需水量 月保证率法 TENNANT法
  • 简介:我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对黑龙港地区的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及工农业用水量等因子进行了3现状监测和调查,各项监测成果是由不同部门采用不同方法获得的。为了检验这些成果的合理性,对各项因子进行水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地下水水量平衡是由地下水均衡模型做出的,故本次仅对地表水和区域总水量进行了水量平衡分析。

  • 标签: 区域水量平衡 地下水均衡 深层地下水 地下水开采量 监测成果 水量分析
  • 简介:针对径流量长期变化的因果关系复杂特性,常规的中长期水文预报模型又很难满足精度要求,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来水量预测模型。结合实际径流数据,验证了模型的预报精度,可用来进行中长期水文预报。

  • 标签: 人工神经网络 BP模型 来水量 预测
  • 简介:考虑到原始序列中个别值的偶然波动影响传统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基于GM(1,1)模型的基本原理,构造了遍历灰色模型T-GM(1,1)。结果表明,T-GM(1,1)大大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将原始序列中不确定因素对预测精度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 标签: 遍历灰色模型 城市用水量 预测 最优组合
  • 简介:利用597个气象观测站点1959-2014降水数据,按3个月(季尺度)为单位计算了标准化降水指数,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析了我国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干旱空间分布特征,并划分了相应的干旱分区,同时用小波变换分析了时间序列的特点,识别了干旱周期,系统性地分析了我国季节干旱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春季干旱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黑龙江流域等地,夏季干旱主要分布在华北北部、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等地区,秋季干旱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东南沿海、辽河流域等地,冬季干旱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东北地区、太湖流域和黄河中下游等地;②我国主要干旱周期在10-15a.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干旱的第一主周期依次为13a、11a、4a和10a。

  • 标签: 标准化降水指数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小波分析 中国 干旱分区
  • 简介: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提出,是水资源保护工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革,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对维持生态环境用水的要求更为迫切.从维持河流的合理流量、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和城市环境需水并维护水体的使用功能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计算,确定邢台市保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今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地表水环境 地下水环境 生态环境需水量 邢台市
  • 简介:分析了影响城镇日用水量的非线性因素,利用人工神经网络,选择影响城市日用水量的主要因素。建立城镇日用水量预测模型,并将该模型的预测效果与传统的日用水量模型预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所需时间更短、更适用于影响因素较多的城市日用水量的预测。

  • 标签: 人工神经网络 日用水量 预测模型 效果
  • 简介:2010~2011度引水与往年比较,献县至十二孔闸段引水流量损失较大。本文主要分析了引起本次引水流量损失较大的可能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提高引水效率,减少引水成本。

  • 标签: 引黄入淀 水量 损失 原因分析
  • 简介:冀东沿海地区共有入海河流30余条,各河径流除被拦蓄、截流利用外,尚有部分水量入海。为合理开发利用这部分水资源,必须摸清各河的入海水量。为此,在1990~1992对诸河的入海水量现状作了调查及分析计算。同时,在主要河流上设立了监测站网,用以验证分析计算的入海水量成果。本文简单介绍入海水量的监测和分析计算方法,并对1956~1992的入海水量系列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沿海地区 年径流量 流域产流 年内分配 降雨径流关系 大清河
  • 简介:选取华北中东部平原地区沧县为实验区,在实验区内设典型点,对农业灌溉用水量的计算进行探讨研究,寻求更适合本地区农业用水量的计算方法,使农业用水量的计算更准确,为用水总量控制红线提供可参考的技术依据。

  • 标签: 农业 灌溉用水量 研究 依据
  • 简介:近年来,各种用水量预测方法不断出现,然而在对用水量预测模型拟合精度的评价上仅采用单一指标。针对这种单一指标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建立了用水量预测模型的灰色理论综合评价体系,依据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提出了用水量预测模型的灰色理论综合评价方法,为用水量预测模型的评价及模型的择优提供参考。实例表明,该法评价的模型适应性较强,模型拟合精度较高。

  • 标签: 用水量预测 灰色系统 关联分析 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