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侗族主要分布在黔、湘、桂交界的狭长山地中,是一个以水稻耕作和山林采伐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山地民族。在长期的自然交感中,侗族社会自发形成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民间习惯法。其中,罚则就是为了保障侗族习惯法的权威和效力,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统一遵循,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对违反习惯法的人采取的各种处罚措施及其标准。国家的介入导致了侗族社会的革新,同时由于侗族社会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内外相互作用下,侗寨、侗族习惯法、罚则都在发生变化。但直到现在,侗族人依然以山为屏障,在观念上形塑族群的认同边界,对外来权威与观念进行"内"与"外"的区分和应对,罚则在不变与变中以特有的形式保留下来,与"送法下乡"共同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同时,大山的稳如磐石就如传统地方性知识在侗人心中和社会实践中的作用;而大山的隔断性就如侗人心中内外区分的屏障,筑建了侗人族群文化的无形屏障。
简介:摘要:绿道实践正在中国展开,其中社区级绿道作为绿道网络的最末端,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社区级绿道的功能以人的游憩活动为主,以生态功能为辅,因此,在进行社区级绿道规划设计中应以考虑人的行为模式为主。使用后评价是一种对已有事物的优缺点进行评价的较为优越的方法,本文从社区级绿道的使用后评价着手,试图通过对人在社区级绿道中的活动特征,人的行为模式,人对已有社区级绿道的各种细节的意见反映社区级绿道在规划设计中的重点。本文在对佛山市怡海路和桂城东的实地调查中得出,人群在社区级绿道中的活动大多以日常行为为主,社区级绿道的社会效益体现的十分完善,但目前还存在着社区级绿道中的活动人群还较少,设施配套还较不完善,人群的使用习惯较差等问题,仍需在进一步设计和管理中进行改善。关键词:社区级绿道使用后评价(POE)佛山市怡海路桂城东小区一、引言国际上的绿道研究热潮一直不减,国内在绿道研究上也不断与国际接轨,各类研究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首次进行绿道的相关研究的论文出现在2000年[1],文中还对目前我国绿道研究的主要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认为应继续关注绿道的实践阶段,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绿道的设计的假设阶段。到目前为止,中国有关绿道的研究不断增多,各类研究视角也不断的增多,为社区绿道的实践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借鉴。在社区绿道的相关研究上,我国较早关注到社区绿道节点即社区公园的建设上。国内许多城市意识到大力建设社区公园是改善人居环境的良好对策,并且由于社区公园的缺失,许多街旁绿地也正在成为社区活动的中心[2]。社区公园作为社区绿道的组成部分,其设计也需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并在出入界面上具有一定的要求,以求吸引更多的市民进入公园活动。因此,社区公园的设计的理论研究对于社区绿道的研究具有很大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