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实践、劳动、生产,都不能成为社会本体的出发点,只有人类生存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本体提供可靠的基石.从这个基石出发,人类应当以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基本原则,重新审视面临的一切问题.

  • 标签: 生存本体论 社会本体论 应当 自身 人类生存 实践
  • 简介:实践本体将实践确定为人的本质.实践的本质是改造世界和发展自身的统一,因而人的本质也就是改造世界的手段和发展自身的目的的统一;人类生存活动就是将发展自身当做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去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实践本体较之仅将生存当做目的的生存本体更为优越.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实践 生存 本体论
  • 简介:在中国,两种城市化现象凸显出"地势"与城市化中的政治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强调,可延伸至地势学与人类学中"本体转向"关系之探讨,并从"非认识相对主义"的视角来理解地势学。以与地势相关的"地势政治学",尤其是"势力"概念为基础,引入"栖居"和"彻底解释",可作为理解地势学的方法路径。由此,当地势学成为有本体意义的概念时,人类学民族志不再仅是一种"方法"或工具,而是一种集实践、理论和写作表达为一体的综合知识。

  • 标签: 地势 政治地势学 本体论转向 栖居 彻底解释
  • 简介:<正>众所周知,萨特学说是论述人的存在的。其基本精神强调的是,人的存在是唯一真实的本体,通过阐释人的存在的本体结构,从人的存在中把握人自身存在的境况及意义。自由问题是他学说的归宿和主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建立一种新的本体作为其哲学的主要使命。

  • 标签: 现象学本体 哲学本体论 人自身 传统哲学 使命 主题
  • 简介:本体具有人之存在方式与时代性诉求的双重合理性.马克思的本体革命在于抛弃那种寻求不变的实体和先验的逻辑构造,但却保留了作为寻求"解放何以可能"的本体旨趣,在此意义上,国内学界赞成和反对本体的观点都有偏颇之处,应该在充分理解马克思的本体革命的基础上回应时代挑战和人类性问题,从而构建本体的当代形态.

  • 标签: 马克思 本体论革命 当代形态
  • 简介:法律是由立法者制定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承载了立法者的意志和理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立法者是法律的唯一的和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宰.实际上,法律的内容甚至形式要受到更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们才是法律的真正母体和最高依据,并在本体意义上决定着法律的客观性.针对这个问题,不同时代的学者提出了各种见解,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答案的某个方面

  • 标签: 法律制度 立法者 古希腊 本体论 自然法 世俗法
  • 简介:本体是对存在的说明.实践本体是在本体之本质的意义上对存在的说明,因而,存在及其三大构成部分--人、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都是实践.实践本体表明:马克思的哲学是以实践为本体的哲学,它的基本问题是实践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所要解决的是人对存在的实践关系问题.

  • 标签: 存在论 实践本体论 实践关系 哲学 本质 自然界
  • 简介:朱熹把礼提升到本体地位,重构了一个贯通天人、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儒学新系统。儒家《六经》、《四书》等经典密切关联,《四书》中的《中庸》、《大学》又是朱熹自《六经》之《礼记》中摘出。礼在儒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儒学礼之内涵演变及朱陆之争,使朱熹认识到,礼是内在德性内核与外在工具形式的统一。由于"人心"包含各种欲望,所以朱熹反对陆九渊的"心即理",提出"性即理"命题。朱熹认为"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他又提出"性即礼"命题。他认为"礼之出于自然,无一节强人",各种强制人之礼绝不是真正之礼。他使礼在本体意义上获得了提升,让现实日用成了天理之发用,为日用常行找到了形而上学依据,也使得道德主体和道德规范在现实中找到接通之处。由于只有克去私欲才能复礼,朱熹没有阐明合理需求的界限,导致人们在克私欲过程中连正常需要也给克掉了,使礼成为对人的限制和强迫。

  • 标签: 儒学 朱熹 礼本体
  • 简介:环境法本体范畴是对环境法的存在及其本质的认识和概括,回答“环境法是什么”的问题.反映环境法的内部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环境法学的主要本体范畴包括:环境法、环境法规范、环境法的原则、自然资源权、排污权。这些范畴彼此联系形成环境法本体的范畴体系。

  • 标签: 本体论范畴 环境法 自然资源权 排污权
  • 简介:现有民事诉讼证明理论的许多观点都有待商榷.可以民事诉讼证明的本体为研究对象,借助逻辑学和法学的二重知识背景,通过分析民事诉讼证明与逻辑学中的论证、与法学中的证明责任、法律推理之间的关系来探究民事诉讼证明的本质.

  • 标签: 证明 论证 证明责任 法律推理
  • 简介: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社会主要的哲学流派,两者在本体上的主张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特征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对本质基础主义、对理性的价值、对整体性同一性、对主体性等方面的看法和主张不尽相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要彻底消解本体,否定“在场”和“逻各斯”,走向“出场”的视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传统哲学的本体,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实践过程、强调理性功能的本体

  • 标签: 本体论 后现代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本体论 对立和融通
  • 简介:<正>从1915年Hegler创造"犯罪事实支配"这一词并将其作为责任要素,途径Bruns作为客观归责标准的相当性理论,Weber对主观区分理论合理性的补强,Lobe对主观参与理论的批判,Eb.Schmidt的义务思想,到1939年Welzel以目的行为为基础创造所谓"目的犯罪事实支配",犯罪事实支配概念完成了从用于犯罪行为可罚性之判断方法到

  • 标签: 犯罪事实 行为论 间接正犯 直接正犯 可罚性 违法性
  • 简介:<正>方以智是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在哲学上有独到的见解。他在早年提出了自已的唯物主义思想,晚年则转向唯心主义。在他的哲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晦幽的形而上学观点错综交织,这便造成了方以智哲学的复杂面貌。我们应当对方以智的哲学给以辩证的解析。

  • 标签: 方以智 方法论 本体论 哲学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 简介:马克思的本体思想是在对传统本体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对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本体是实践本体,它经历了《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异化劳动”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的“实践本体”的长期逻辑演变。

  • 标签: 马克思 本体论 实践
  • 简介: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都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实现或表现的,      二、实践本体的内涵和意义  属人的对象世界即人类世界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把自然以及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从社会 (历史)中排除出来

  • 标签: 再思考 实践本体论 本体论再
  • 简介:本体是古代哲学的经典形态.本体的出现,源于世界或存在的二重化与分裂,源于人的身心二元对立.近代哲学中的反本体思潮,并未使本体在哲学中消失,其实质是用自然科学形态的本体取代经验形态的本体.马克思对传统本体的扬弃和超越主要体现在对世界概念的全新理解上.在当代,哲学的本性决定了本体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 标签: 本体论 马克思 哲学 扬弃
  • 简介:任何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对当前时代和社会根本性问题的反映。揭示科学发展观的本体基础对于准确、深入地理解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科学发展观建立的本体哲学基础是什么呢?是自然本体、神学本体、物质本体?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体?如果以物质本体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体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发展动力和方法等问题就无法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本体,以实践视角理解科学发展观,正确地理解了"以人为本"、发展动力和方法,才能深刻领悟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

  • 标签: 物质本体论 实践本体论 科学发展观 本体论哲学基础
  • 简介:哲学与本体具有天然的“不解”之缘。马克思哲学对人之为人的最终依据这个基础本体问题有过反复思索。从他投身理论创造之时起,其理论思考的主题就没有离开过人的存在方式问题。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现代形而上学意味,是具有“入学”意味的、人生成为人的内在依据。揭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批判意义和现实批判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本体 实践
  • 简介:刑事政策和刑法教义学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刑法教义学是国家对刑事政策目的的反应,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刑事政策和刑法教义学,德国刑法教义学以Roxin为代表的功能因提出将刑事政策纳入刑法教义学体系中而备受推崇,与之相对应的Welzel目的行为并非忽略了刑事政策,其论证过程所基于的本体更具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功能,故应在本体基础上发现能更好地保障人权的理性的刑事政策和刑法教义学。

  • 标签: 刑事政策 刑法教义学 本体论 规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