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问题与主义”之争是胡适与李大钊围绕着学理的探讨和实践途径的选择两个方面的争论,在学理的探讨上两人的观点基本相同,都主张既要研究“主义”又要解决“问题”;在实践途径的选择上两人的分歧很大,胡适主张点滴改良。李大钊主张根本解决。“问题与主义”之争对李大钊的影响较大,促使他更多地研究实际问题,初步有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问题与主义”之争提出了中国需要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中国社会需要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即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与中国国情的问题,二是中国共产党人需要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即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将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始终。
简介:[关键词]建构主义转变角色过程与方法知识构建信息优势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教”学生,说白了,就是讲课。如刘要悟先生认为,对教学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教学是教师在学校环境中,依据课程所规定的标准、内容和进程,对学生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显然,在这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多的学者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总和。教学只不过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教师所谓的“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的既定知识传授给学生,只不过是信息的单向传递;学生的“学”也只不过是单纯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忽视了学生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忽视了教师和学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的,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构出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所拥有。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而应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构建新知识,使学生乐学、愿学,这是每个课改实验教师都应深思的问题。根据对课改理论的学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所看到的课例,我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