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描述一个事件时,说话人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他对事件参与者的态度(或曰拍摄角度)。譬如有这样一个情境,一位名叫John(约翰)的大学生打了他的室友Bil(l比尔),说话人可以用以下方式进行描述:(1a)JohnhitBil(l约翰打了比尔);(1b)Johnhithisroommate(约翰打了他的室友);(1c)Bill'sroommatehithim(比尔的室友打了他);(2a)BillwashitbyJohn(比尔被约翰打了);(2b)Billwashitbyhisroommate(比尔被他的室友打了);(2c)??John'sroommatewashitbyhim(??约翰的室友被他打了)。这些句子的逻辑内容完全相同,但在拍摄角度上各有差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2c)为边缘句,或者说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成立。本文首先构建一套制约句子生成的拍摄角度原则,然后考察不同的英语句式,这些句式如果不使用这些原则就无法解释它们成立或不成立的原因。我们还将说明(i)日语能够使用各种语法手段明确指定说话人在生成句子时所采用的拍摄角度,而且(ii)日语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必须使用这样的手段。本文最后将讨论拍摄角度原则的跨语言特征,尽管这些原则在句法中起作用的场合会因语言而异。
简介:"好像""似乎""仿佛"作推测副词时是肯定性的,一般情况下三者的使用更像是一种交际策略,无论在语义、句法还是语体上三者都存在差异。"好像""似乎""仿佛"所表否定是一种隐性的预设否定,说话人为了让受话人做出正确的否定性推导,常常需要将预设否定显性化。如果"(S)VP"的命题内容违反一般常理或常识,"好像/似乎/仿佛+(S)VP"不借助显性否定,仍可以构成否定表达,受话人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推导出预设否定。"好像""似乎""仿佛"否定义的规约化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表预设否定的"好像""似乎""仿佛"是动词,现代汉语中"似乎"动词用法的萎缩是从带体词性宾语开始的,这源于口语中"好像"对它的取代。
简介:汉语在非领属性保留宾语句中,动词由达成范畴与致使范畴扩展,且由这两个功能范畴选择论元并指派题元角色。达成范畴的phi-特征集不完整,不能为名词性结果论元的格特征定值,名词性结果论元的格由毗邻的动词指派,获得固有格。为了让动词与名词性结果论元毗邻,可将致使范畴的语音形式实现为"把"以阻止动词移到致使范畴位置,或通过话题化或被动化等方式让役事移到更高位置。在别的相关句式中,名词性结果论元也可以通过毗邻的词汇核心获得固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