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们在拼音教学中,最感困难的问题,就是平、翘舌字音的拼写往往不准确,读得也不正确。每逢遇到一个属于平舌或者翘舌的字,不敢确定是平舌还是翘舌,总要翻一下字典或拼音小册子。这不仅麻烦,而且也很浪费时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小组曾反复多次地研究,终于找到了一些解决的办法。经验证明,属于平舌的字较翘舌少得多。因此,我们从平舌中找出常用的字,组成各种形式的语句(必要时,有的和翘舌对照),教给学生。具体作法有以下几
简介:动喻是汉语中曾经非常盛行的一种修辞现象,从语义角度它应该分成两类。在现代汉语中,动喻的使用是比较少的。
简介:<正>一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形式,使用频率不算很低。就其构成及相互关系来说,可以用"动+宾+动重+补"来表示。"动"表第一个动词,"动重"表第二个动词,是第一个动词的重复,"宾"、"补"分别表示宾语和补语。例如:
简介:本期我们基于核心素养英语课程的'活动'观,探讨如何设计、实施真正促进语言学习、促发全人成长的活动。真正优质的活动既能激发学生潜质,即让学生的状态'活'起来,又能让他们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真正'动'起来,即真正开展、参与语言实践,又最终'动'有所获。本期热点观点栏目的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如何让活动既'活'又'动',且让学生'动'有所获的途径和方法。
简介: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不相同,这与补语的语义指向有关.根据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差异,可把动结式分成补语的语义指向为述语动作的施事、客体、辅体的三类.补语语义指向的不同,实际上是述语动词与相关体词性词语之间格关系的不同.
简介:孤立地看,“人立”、“蛇行”、“蚕食”、“狼吞虎咽”、“龙盘虎踞”、“星罗棋布”、“土崩瓦解”、“蝇营狗苟”……都是名词和动词的组合。而名词置于动词之前往往用作主语,与动词构成主谓词组。但在古文献中,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放在实际上下文里,这些名词往往已经改变了通常作主语的功能.而用作状语。与动词构成状动(状谓)词组。即名词修饰动词。这在古文献中屡见不鲜,不属临时的活用,而是屡见的常用,所以一般不宜归人词类活用。不过,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这种名词修饰动词的用法比较特殊。我们称之为“特殊的名动组合”。
简介:本文讨论的是'动、补、宾'句式,即述语后共补语和宾语结构.其不同于前人的方法是,以宾语为视点,联系它同动词和补语的关系,首先归纳整理出六种结构模式,然后以补语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为分类标准,分五节进行变换分析.通过各种结构模式之间的变换,进行句法、语义、语用的综合分析,力图探求出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转化规律,以便从理论上解决汉语句法灵活性和规律性的对立统一问题.
简介:
简介:1.引言《翻译施动者》(AgentsofTranslation)是由著名的约翰·本雅明出版公司2009年推出的“本雅明翻译文库”(BenjaminTranslationLibrary)的第81卷。文库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出88卷,其宗旨在于为各种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研究方法提供一个论坛,以进行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及应用教学语境下的翻译研究。本书视野开阔,角度新颖,以国际著名翻译学者的13个案例,从革命家、杂志、出版社、报刊人、思想家、诗歌及戏剧等不同角度分析翻译在影响译语文化,促进译语文学及文化变革的重要作用。
简介:《史记正义》的音切证明:舌齿音精、章组联重纽四等,舌齿音庄组联重纽三等,来母和知组摇摆在两类之间,其摇摆性主要表现在以C类为切上字的反切中。
简介:文章用反切结构分析法和统计数据研究了《篆隶万象名义》一书中重纽韵舌齿音的归属问题,发现书中重纽韵的舌齿音明显分为两类:章组、精组、日母和以母都应该归属于重纽四等;而来母、知组、云母和庄组则应该归属于重纽三等。文章最后还分析了本文观点与陆志韦先生分析《王三》重纽的细小差异。
简介:文章认为,平遥方言的“动”可以作表示时间意义的助词,其所在句子可以表述未然事态、惯常性事态和已然事态。“动”所在小句的背景化是其演变为时间助词的主要原因。“嗓”表示时间时与“动”在语义功能和分布上存在不同。“嗓”由时间助词演变为表示假设的语气助词,并进一步演化为话题标记。与假设助词“唠”不同的是,“嗓”具有表达虚拟语气的功能。平遥方言中“动唠”和“嗓”的语义演变具有类型学意义,进一步印证了“时间义→假设义→话题标记”这一具有共性意义的语义演变路径。
简介:“宾补争动”表现为宾语能否位于动词之后与宾语和补语哪个更靠近动词这两种情况:“宾补争动”的实质是焦点的竞争,依据汉语“焦点居尾”原则,谁能成为焦点,谁的位置就居后。这从侧面反映出汉语句法结构“形式-功能对应”的本质特征。
简介:<正>先看下面几个例句。(1)我的妈呀!吓得我出了一脑袋头发。夸张,是一种言过其实的修辞方法,或夸大事实,或缩小事实。而上面的例句是先故意造成夸大其辞的气氛,实际却与客观程度相当,这种均衡关系,我们称
简介:散文的灵魂是情感,是真情实感。记人叙事、状物写景,要做到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景物著我之色彩,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一向认为,没有情感的散文是没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是不会流传久远的。散文缘情,真情流露的散文,即使轻弱幽微,也会如兰花般沁人心脾,泉水般使人啜饮,音乐般动人心弦。
简介:“这碗面吃了我一身汗”“这些酒喝醉了他”“这场比赛看得观众们兴高采烈”类句子是双重使动句,特点是包含双重使动:(1)主动词和后面的补语谓词之间有使动关系;(2)主动词又发生使动化。(2)以(1)为基础,再加上汉语动词使动化的一般限制,可解释这三类句子的构成限制和构成动因。双重使动句是汉语中补偿单动词使动化限制的一种机制,体现了汉语连动型语言特征对使动表达的影响。
简介:本文论证,"追累"这样的动结式构成的句子,仅仅从动词和补语的论元结构和题元结构出发是无法对其语法和语义作出充分解释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动结式的意义不能完全靠动词和补语的意义推导出来,二是动词和补语各自的词汇选择限制起重要作用.本文借用"认知语义学"的理论,从概念结构出发来解决问题,同时还说明为什么对这样的语法语义现象我们能够作出充分的解释,但只能作出不充分的预测.
教学平翘舌字音的一些办法
试论“动喻”
关于“动+宾+动_重+补”的结构形式
让活动既“活”又“动”,让学生“动”有所获
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
特殊的名动组合
“动、补、宾”句式分析
让英语学习真正“动”起来
翻译施动者与译语文学及文化变革——《翻译施动者》述评
从反切结构看重纽舌齿音的归属——以《史记正义》为例
《篆隶万象名义》所反映的重纽韵舌齿音的归属
马名"额别舌兄秃兀衲昆察中合安"的研究
平遥方言的助词“动”和“嗓”
复习课中的“串、活、动”
在“动”中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宾补争动”的焦点实质
“等度”夸张
情动于内而发之于声
现代汉语的双重使动句
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