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近年来,为了编辑《罗淑研究资料》,我和其他三位同志对罗淑的有关作品和资料作了进一步的搜集和整理,在四川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的同志们的支持下,从旧杂志上发现两篇罗淑的短篇小说:《八月十三日的早晨》和《被难者》。由于时间久远,更因发表在抗日战争山河破碎的战乱时期,时局动荡不安,这两个短篇,几乎为今天的人们所遗忘而险遭湮没,因此,这一发现,十分令人高兴。罗淑(1903—1938)是三十年代一位四川籍女作家,她的创作生涯极为短暂,从一九三六年九月发表第一篇作品《生人来》,到她一九三八年二月病逝于成都,前后仅两年多时间。罗淑的作品,在她去世之后,陆续由巴金整理、编辑、出版了《生人
简介:<正>【推荐理由】《车过黄河》一问世,便遭到不少质疑。因为其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现代主义文学一路看好,文学现代性的正面效果受到拥泵,多数人对后现代十分陌生。笔者当时对这样的"非诗"是给予肯定的,是把它当作大陆后现代诗一个重要风信球。后现代诗普遍带着去中心、平面化、反权威、反崇高等特点,在这首诗里表现得十分明显,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价值体系发出叛逆之声,破天荒采用了一个十分轻佻、下贱的手段——一次正常而又蓄谋已久的撒尿动作,从而将国人心目中的历史文化"朝拜仪式",端了个"底朝天"。轻快、率性、反讽,不经意间轻轻一抖,便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颠覆效果,瓦解了多年来天经地义的"本质主义"思维惯性,亵渎了长期以来对"庞然大物"的神话。伊沙将诗歌的文化想象拉回到庸常的俗物俗事上来,恢复了身体的日常性,打开了"另类"的文化想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