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中,生态文学无疑是一个新的文学形式。它的产生带有必然性,是人类面对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时共同发出的疾呼。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一些敏感的作家开始自觉而勇敢地直面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并致力于通过文学的形式向人类发出生态预警,探寻生态危机之根源,重新审视现代文明。中国的生态文学一开始大都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出现,代表作家有沙青、徐刚、乔迈、王治安、李青松、哲夫等。此后,生态文学的形式就渐渐趋于多样化,有散文、诗歌、小说、跨文体创作,而参与生态文学创作的作家也日趋增多,杜光辉,就是其中颇为坚定的一员,他用手中的笔和心中的良知捍卫生态精神。
简介: 在西部城市的现代性转换中,欲望的极度膨胀与消费主义盛行,使一切既有的理性秩序、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在不可避免地遭受着巨大的冲击乃至无情的颠覆.如汪晖所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历史情境中,中国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件,而且是一个政治性的事件,因为这种消费主义的文化对公众日常生活的渗透实际上完成了一个统治意识形态的再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众文化与官方意识形态相互渗透并占据了中国当代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而被排斥和喜剧化的则是知识分子的批判性的意识形态."就20世纪九十年代西部城市的文化现实而言,一种摒弃理想主义,放逐精神价值的实用主义的世俗生活哲学,正在以消费主义的文化形态,进行着物欲对心灵的全面荡涤和彻底控制.由此而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城市知识者与其知识和精神一起陷入危机.即使是"被排斥和喜剧化",史生荣、郭文斌等西部作家还是要批判性地讲述西部城市知识者的精神迷遁.……
简介:一、引言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于1874年出生在巴黎,身材矮小且患有严重口吃的毛姆屈辱而无助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1892年初,毛姆开始在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学习,其间接触到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和易卜生的戏剧理论;同年,毛姆进入圣托玛斯医学院学医,五年的学医生涯使毛姆开始深入了解底层民众的生活并培养了他用冷峻的眼光观察世界的习惯,其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即是在这一阶段进行的创作。在圣托玛斯医学院毕业后,毛姆弃医从文,毅然走上了专业从事文学创作的道路,但其早期的小说创作均未取得良好的效果,毛姆遂转行创作戏剧并成为名震一方的剧作家。在数年戏剧创作的基础上,毛姆又重拾小说的创作,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的小说创作成绩斐然,先后出版发行了《人生的枷锁》《阿申登》《月亮和六便士》《叶之震颤》《刀锋》等著名作品。[1]1946年,毛姆返回法国的里维埃拉安度晚年并在20年后去世。
简介:此书为大陆学者就殖民时期台湾新文学的诸多问题做出的深入研究。计璧瑞为北京大学教授,她以问题研究的方式,适当引入文化研究方法,关注殖民时期文学的独特经验和被殖民者的精神创伤,对诸如殖民地处境与台湾新文学的关系、殖民时期台湾新文学的文化想象问题、文学书写对殖民现代性的认知、殖民时期文学的语言问题、殖民记忆与战后文学论述的变异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做出了有说服力的解说。在殖民社会与文学关系的论述中,作者选择历史文献与个人化文本中的社会脉络和文化身份辨析,论证殖民文化的具体形态,从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两方面接近历史。文化想象论述描绘了殖民时期文学不同阶段发展变化的轨迹。关于殖民现代性,则考察传统性/民族性与殖民性I现代性的复杂纠葛,提出了殖民现代性认知中情感经验的作用问题,指出被殖民者现代性认知的差异可能与情感经验或记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