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在美国图像小说中,创伤叙事是这些作品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创伤叙事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历史关照。它涉及到人性,社会和民族问题,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美国图像小说中大量作品探讨虐待、家庭暴力等个人创伤,性别和种族歧视的社会创伤,以及战争和屠杀等民族和国家的创伤。创伤叙事不仅表征创伤,并通过图文并叙的形式再现创伤,同时本文也旨在探讨通过创伤记忆的再现实现疗愈创伤的可能性。
简介:创伤者对过去创伤性情景的强迫性召回常常以记忆的变形、扭曲和伪装的形式出现,这就给如何评价创伤叙事带来了难度,也把创伤研究和历史叙事及文学叙事联系在了一起。本文讨论一种被认为适合于创伤叙事的写作方法,即“不及物写作”,对弗洛伊德(SigmundFreud)、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贝雷尔.兰(BerelLang)、海登.怀特(HaydenWhite)、多米尼克.拉卡普拉(DominickLaCapra)、卡西.卡鲁思(CathyCaruth)、安妮.怀特黑德(AnneWhitehead)等学者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探讨了创伤研究的文学意义。
简介:穆哈辛·哈米德的《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试图通过讲述实现对个体和文化创伤的救赎,但是却归于失败。个体创伤与集体和民族文化创伤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实现个体创伤的治愈须在文化创伤的建构中实现。小说多种形式的讲述最终都走向沉寂,暗示出作者对创伤救赎之路的消极心态。
简介:在20世纪的文学活动中,巴金与胡风在见证时期风云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贡献。他们一个从心灵感觉,一个从理性思考,共同对“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和十年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提出了控诉,表现出个体的独特的深刻体验,并给时代提出一个独特的意向性的回答。巴金由于潜意识中的噩梦的反复困扰而进行不断的追问、拷问,展示出内心层面“理得心不安”的困境;胡风从现实遭遇和理性思考出发,直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是“精神奴役的创伤”,展示出头脑层面“心安理不得”的执着。一个作家,一个理论家,以不同的方式,殊途同归地表现出了知识分子本真意义上的真诚,为新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启了另外的生命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