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现已成为当代西方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的一个主导理论。葛氏有关“贱民”、“民族——大众文化”的观点,以及关于“市民社会”、“公众空间”和知识分子作用的观点,在当代西方人文学术界频繁出现。尤其在第三世界文化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中,文化霸权理论构成了爱德华·萨伊德(EdwardSaid)、伽亚特丽·斯皮娃克(GayatriSpivak)和斯图尔特·霍尔(StuartHall)等人论述的基本理论预设。文化研究作为90年代西方人文学术界的一个重要潮流,其主要诉求是超越西方文化与学术的框架,介入与参预世俗与全球性的社会与文化转型。葛兰西思想为这一潮流注入
简介:关于电影《英雄》的议论,大约热闹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然而,看到影片中麦现的那种似是而非的“英雄观”仍然在煌煌然招摇,便有一种骨鲠在喉的感觉。电影《英雄》着意塑造的残剑、无名等果真是英雄吗?本文要说的是,非也!其实他们是臣服于横行天下的霸权的伪英雄。而且,这样对我们民族传统的侠义精神扭曲、阉割,似乎还显示出了一种令人深思、值得警惕的文化倾向。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少人信奉影片中的“英雄”观呢?他们认为,电影《英雄》描写的残剑、无名等武艺高强的侠士、为了大下苍生的安宁,不记前仇,毅然放弃刺杀秦王的机会,是胸怀天下的英雄、影片是对传统武侠精神的新的诠释,新的突破。而这种观念究竟又是怎么被人接受的呢?
简介:上世纪50年代的台湾女性创作在一段"仓促"的时间里,在一个逼仄的小岛内这番"异军突起",实在可视为奇谲.而长时间却难以获得命名,显而易见的,其间隐藏着多重话语霸权的排挤和"压制".根本上说,女性主体对于政治霸权与文化霸权及其男权话语"结盟",并衍化为无所不在的"权力""压迫"的质疑,正未有穷期;同样,台湾50年代女性创作远不是男性主导的文学史的陪衬,而在事实上开创了女性文学的新风,并如何继续引领新的创作向度,也正未有穷期.
简介:陈思和在《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5期)一文中,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比喻为一种生命形态的成长过程,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生命线有点像人类的生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了一个从少年到中年的成长与成熟的主题”,中国当代文学自“文革”后,进入到了中年期,“开始挣脱青春的朦胧枷锁,走向中年人的情怀了”。而“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