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丰富多采的藏文化同样孕育了绚丽多姿的藏族民间文艺。红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高原,地处滇、川、甘、青、藏民族走廊中部的重要位置,由于建县较晚,建县前部落分属四土、松潘、阿坝等地,加之近代以来由甘孜、青海、甘肃迁入部落较多,因此,民间文艺具有多样化、多民族特色交互的特点。建县以来,县群众文化馆工作人员及其他有志之士均视其为民族文化瑰宝,予以收集整理,但未形成系统深入的研究。致使民间文艺中部分宝藏随传播者的消亡而丢失,殊为可惜。八十年代中期,四川省发布收集整理民间文艺的文件,县群众文化馆全体工作人员及民间文艺爱好者肩负重任,经数年努力,终于1986—1987年相继完成四川省民间音乐集成红原卷、四川省民间文学歌谣集成红原卷、四川省民间故事集成红原卷、四川省谚语集成红原卷的资料收集与整理。红原县民间文艺中的重要部分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一、民歌建国后,境内常有音乐学院教师,音乐创作研究部门创研人员,民族文化研究者前来采风,收集民间歌曲及音乐。县群众文化馆也就此配合开展工作。1986年,四川省民间音乐集成、歌谣集成红原卷资料油印出刊。同期,县文化馆配置专职工作人员,从事此项工...
简介: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却相对滞后.这种状况,引起了文化界、学术界人士的关注,也受到了国家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着手对民族民间文化实施立法保护,成立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颁布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实施纲要,举办各种规格和不同层次的学术研讨会等.这对于唤起全民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形成对我国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自觉传承与弘扬,都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但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究竟居于怎样的位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人们的认识并不是一致的.本文拟就此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简介:无论从定义、特征,还是谣言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角度来看,谣言都应该视为民间文学的一支。谣言的文类特征除了民间文学集体性、匿名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等共性特征之外,最具特色的是它的情绪性和现实性。谣言的情绪性主要表现为传谣者的“谣言信仰”,传谣者往往固执地认同谣言所讲述的故事,赞成谣言所表达的观点,乐于见到谣言蔓延所派生的后果,不愿承认谣言的虚幻本质。谣言的现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谣言所讲述的故事,总是指向最近的时间、最近的地点、熟悉的人物;二是谣言的生产和传播都受到或隐或显的现实诉求的驱动。数字革命改变了谣言口口相传的单一传播格局,新的传播手段让谣言如虎添翼,并由此滋生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特点。但核心的四个文类特征并没有改变。
简介:<正>由于对藏族戏曲艺术缺乏较为全面的总体上的研究,因此曾有人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个藏族戏曲剧种,统统被误称做“藏戏”,因而在这一研究领域内曾出现过其说不一的混乱现象。随着对藏戏艺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事实已经说明,藏民族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民族戏曲,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戏曲剧种。“藏戏”这一名称只能做为整个藏族戏曲剧种的总称,至于单一的剧种,仅在我们西藏地区就有以下五个:一是在公元七、八世纪已形成,起源于藏民族发祥地雅隆地区的白面具戏。这是整个藏族戏曲剧种的母体剧种。但由于它的许多表演艺术形式,过多地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水平上,因而它早已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二是公元十四世纪晚期由著名云游高僧汤东杰布在白面具戏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而成的蓝面具戏。这一剧种起源于后藏地区,它是在整个雪域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各种表演技术最丰富而较全面的剧种。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国家的重视和扶植下,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