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这篇文章发表于50年代初,是贡布里希用德文撰写的、最有特色的理论文章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用如此短小的篇幅,却把内容和材料都十分丰富的艺术科学给我们交待得一清二楚。它不仅涉及了艺术科学的定义、描述了它的产生和发展,而且还批评了这个领域的各个流派的得失,最终指明了艺术科学的任务和目的。读完此文,相信莫雷利、里格尔、沃尔夫林和瓦尔堡等名字,对读者不再仅仅意味着名字。本文译自马丁·许尔利曼编《艺术的神密岛》[MartinHǖrlimann(Hrsg.):DasAtlantisbuchderKunst,Zǖrich1952],第653—664页。
简介:今年8月30日,是我院前院长刘大冬教授逝世三周年祭日。在这样一个难忘的日子里,我们应当怎样来纪念这位曾为我们大西北高等音乐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而鞠躬尽瘁的杰出音乐教育家呢?通常人们总会想到召开纪念会、研讨会,或是执笔撰文等方式,充分表达其对故人追思缅怀之情。殊不知,对先生最好的纪念方式,莫过于听听这位音乐指挥家的演奏录音和读读他的有关学术著述,从中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先生在音乐教学理念以及在学术造诣上的体认和领悟,还可实现我们同先生在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说来也巧,最近我们有幸地得到了先生曾于20世纪60年代初,以“余望明”的笔名,刊发在管弦系系刊上的一篇题名为《乐队课笔记》的文章。这篇文章虽然距今已有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时空变幻,但读起来却毫无陈旧浅陋之感,相反地,倒是令人兴味盎然、颇耐咀嚼,今特转载于后,以兹纪念。
简介:<正>有幸参加了江苏大学与连云港市、镇江市合办的江苏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高级研修班培训,聆听了诸多教育专家的讲座,感觉受益匪浅。其中,多位专家在讲座中都提到了"同课异构",这引起了我的进一步思考。"同课异构"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教研活动中,采用较多的一种研究形式。笔者是市音乐学科名师,常年担任指导青年教师任务。在指导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同课异构这种形式。实践证明,音乐教学中同课异构,可以使教学形式更为丰富,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更有效。同课异构,能使课堂绽放异彩。一、对"同课异构"的理解所谓"同课异构",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