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9 个结果
  • 简介:卫夫人曾说:'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王书宗'二王','予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王对'二王'是'饮食梦寐之',临摹的水平甚至到了'如灯下取言影,不失毫发'的地步。王羲之再世,应该也会评价王是'咄咄逼人'。王生活在明清之交一个社会剧烈动荡、江山易帜的特殊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他充满矛盾而苦难深重的内心世界,同时又激发了他强烈的艺术创造欲。他由明朝旧臣变为清廷

  • 标签: 王铎铎 铎逼人 铎铎
  • 简介:1950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现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所研究员、广州艺术博物院特聘研究员。其治学主要为文学、国学和书画三大领域。迄今发表出版文学、国学及艺术论著计500余万字。研究领域涉及周易、孔孟、老庄、相学、禅宗、中医和兵法等诸多领域。曾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纵横中国》任主讲嘉宾,并多次应邀赴国外讲授国学文化。

  • 标签: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世纪大讲堂》 中国作家 国学文化 1950年 协会会员
  • 简介:张振(1908-1989),浙江浦江人。著名艺术教育家和国画家。1927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47年任武昌艺专国画教授。1949年后,先后执教于华中师范学院图画系、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湖北美术学院。曾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艺术科科长、武汉市美协副主席、湖北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 标签: 中国美术家协会 艺术教育家 军政委员会 艺术学院 1927年 1949年
  • 简介:大书法家王,1592年出生于河南孟津县的老城,他7岁那年过大年,见家父写对联,便开始对写字产生了兴趣。

  • 标签: 神笔王铎
  • 简介:当今,在书法回归经典的中国书坛,王的书法不仅重新获得了应有的崇高地位,而且临帖风格已经引起了书法爱好者的普遍关注和借鉴。致使研习者日广,论书者岁滋。笔者就近几年临池所得,撰成此文,试陈管窥蠡测之见,以待坐收珠玉之效。王(一五九二—一六五二),字觉斯,又字觉之,号嵩樵、石樵、痴樵、雪山道人等,河南孟津人,祖父、父亲均为县诸生。

  • 标签: 书法爱好者 风格研究 坐收 二王 家庭教育 论书
  • 简介:《中国书法》二0一0年第一期二十四-二十五页刊发王草书手卷,为崇祯十五年(一六四二)一月二十八日书赠宙泉老先生者,这件作品由“子房公”代为求索,“子房”即其时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县令王汉。崇祯十年冬至于十二年秋,王庐居读礼于怀庆府,府治即位于河内县,故与王汉多所周旋。

  • 标签: 王铎 释文 《中国书法》 怀庆府 崇祯
  • 简介:  独标气骨的王书风  (李刚田,河南省书协副主席)王"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的创作方法,确定了他的书法艺术深深植根于传统之中并终生不移.董其昌与王都是深入二王堂奥、深得古法的书家,但二者在审美上有很大不同.……

  • 标签: 书法谈 王铎书法
  • 简介: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诸体兼擅、风格多样的全才书家。无论是遒劲伟岸的大楷、淳厚古朴的小楷,还是飞腾跳跃的行草,在明末清初之书坛部属一流。王书法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追求古典的书法精神,

  • 标签: 中国书法史 王铎 自化 明末清初 书法精神 主要表现
  • 简介:与傅山──行草四题梅墨生一明代万历(1573-1620年)至崇祯(1628──1644年)的七八十年间,"天下之势,如沸鼎同煎,无一片安乐之地。贫富尽倾,农商交困,流离转徙,卖子抛妻,哭泣道途,萧条巷陌"[1],真个是"举国如狂",一片混乱。明清...

  • 标签: 王铎 书法风格 中国书法 傅山美学思想 省博物馆 董其昌
  • 简介:在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上,四川省川剧院带来了巴蜀高腔-《声阵阵》,该剧改编自四川著名作家李一清的小说《木铎》,由著名导演查明哲执导,郑瑞林等执笔,四川省川剧院戏剧梅花奖得主崔光丽饰演女主角-葛来凤。

  • 标签: 艺术性 四川省川剧院 中国戏剧节 戏剧梅花奖 著名作家 李一清
  • 简介:释文:夏日感思兼悼,切割心怀,痛当奈何奈何!得思道书,慰意。薄热,汝比各可不?吾并故诸恶劳,益勿勿。献之白疏。王献之《夏日帖》直《行相间,自然和谐。晋唐书家,真行相间,甚至真行草相间的书法作时有所见,但其章法都较和谐,原因或在于虽真中间行、草,但其作行草如真、行笔从容,内含静气,整幅观之,气息是统一的。王献之此帖点画温润,结体端雅,章法疏朗。观其文,内容虽曲折,心境复杂,但字里行间见从容洒脱。

  • 标签: 结体 唐书 思道 疏比 奈文 杂法
  • 简介:的书法在晚明时代无疑是崭新而激进的,但崇古始终是王书法思想中的核心观念。除非作较深层次的分析,我们是不易洞察这二者之间相统一的内在关系的。这也使得王的书法风格、思想观念如果只从其中一方面看,很容易引起不贴切的评价甚或误解。好在书作本身还是较为直观的,随着书学界对王书法关注的日渐密切,除了狂放之外,人们渐渐对他“如灯取影”般的学古功底有了相当的认识。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并旨在将这一认识拓展、深化,以期揭示王的书法思想的关键。崇古观念既是本文所认定的王书法思想的主流,对此观念一作剖析便成为本文的重点。这种剖析,既有对有关言论的直接研究,又有对应证这一观念的书法实践中典型事迹、作品的引述,从而试图使这一剖析既是理性的。又能较为直观。王的崇古观念有直抒胸臆式表达,即文中的崇古部分,也表现为方式方法,即承古,又寓于由此方法得出的认识成果,即文中的审美主张。客观地说,王书法思想还不系统,崇古观念更是散见其中,但在这里我们还是认定了它相当的理论色彩。通过对它的研究,至少有助于我们对王书法和书法思想的进一步认识,同时建立起二者之间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相互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王的理论提请我们有必要对书法理论史上与中庸平和观念并驾齐驱的另一思想伏流作足够的重视,这便是崇尚艰难、奇怪、骇人耳目的美。尽管王的某些论点令人惊讶甚至费解,但其观念上的崇古,实践上终身不懈的学古则是勿庸置疑的,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也是举世公认的。通过王个案的研究,再次证实了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这一永恒的艺术法则,这正是本文的结论所在。

  • 标签: 王铎 书法思想 审美主张 书法实践 书法理论 书法风格
  • 简介:作为一位历经民国、新中国时代跨越的画家,张振的经历及其艺术发展成为大时代变迁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个案。其熔铸中西的艺术观念既与个人兼具中西教育的知识结构相关,又是20世纪中国美术中西文化碰撞以及新中国美术导向的时代折射。文章从张振中西兼具的教育背景入手,对其花鸟画早期风格的形成及时代变迁下笔墨的变化进行分析和探讨。

  • 标签: 张振铎 花鸟画 风格 时代变迁 笔墨变化
  • 简介:“润物无声”——被刘海粟先生称为“中国素描第一人”的陈盛艺术展日前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陈盛作为上海美专早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后来留学日本,回国后又担任上海美专的素描教师,对于上海美专西方绘画教学体系的丰富和完善,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为“中国素描第一人”当之无愧。

  • 标签: 艺术展 刘海粟美术馆 上海美专 早期培养 留学日本 教学体系